2021年这个春节,有别于之前的任何一个春节。其一,辛丑牛年春节过得比庚子鼠年春节要淡定的多,祥和的多。庚子鼠年春节,于国而言,国难疫情,于我而言,岳父病重,家国交困,让这个春节烙印深刻。其二,辛丑牛年春节要比庚子鼠年春节清静的多,清闲的多。这主要是从个人层面上感知。以前因岳父母在世时,因住在我家旁边,过年时,舅子们家都要回来父母处陪老人过年,妻总是要帮着准备,因而显得热闹而忙禄。今年春节兄弟姐妹们均以小家庭呈现,宁静而独处,有着更多思考与感悟。
因为疫情,原地过年,倡导云上团聚和云上拜年。因而,2021春节回宜的人和车比往年要少得多。今年的春运萧条,映衬着这个国度和国人的响应力、执行力和凝聚力。有网友调侃,今年的春节就是政府补助,就地居民带薪的“内循环”嘉年华。同时,今年的春节也开辟了过年新模式,人散气聚,形散神聚。视频团聚,视频拜年,视频祝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屏内幸福的你们,屏外安好的我们。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改变了传统的年味和年韵,同时,科技让传统的年味和年韵简约而飘逸……。
大年三十,又为除夕,这是一个团聚的时刻,中华民族的传统总是表现在嘴上,即说和吃,说好听的祝福话,吃好吃的贵珍菜。因此,一大家人围在一桌吃顿年夜饭是很重要的。岳父大人在世时,总是他老人家出钱在饭店订除夕年夜饭,召集大家共聚。这是我们家近年一直坚持的传统。2020年春节,老人在病重的情况下仍坚守着在饭店订一桌年夜饭,2020年1月23日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外地的二舅家的小侄女在医院工作接受特殊任务,因此二舅一家未能回来,在宜的几家共计十七人一起共进了这个特殊的年夜饭,祈福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老人渡过劫难。转眼一年,深刻感知父、母的健在才是维系已成家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无形而有神的纽带,共同的职责和 义务是对“血浓于水”的最好的诠释。
春节,又名中国农历新年,农耕社会对春天的祈盼就是一年的开始。因此,在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中形成了许多系统性的传统礼数和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春节的传统与过年的习俗也相应简化与优化着。腊月十八放假,分期分批开始搞卫生,在妻的唠叨中象征且形而上的完成;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回乡下陪老娘,同时也收获了老娘给的乡间小菜;腊月二十六,炸肉园子,买了三斤肉馅,委托楼下朱大厨成品;腊月二十七,妻做素菜或是什样菜,用料为黄豆、红罗卜、千张丝、木耳、香干、腊肉丁、咸白菜等,这是一道最能体现年味与年感的菜,特别是咸白菜缘自老娘的亲手腌制,妻的多工序用心炒制,让传统的荤菜为主的年餐桌多了一份清朗和素雅,也着实让人在年的气息中有回归初心之感。腊月二十八,按照贯例和习俗,采购适量的菜贮存着,这种过年的屯集行为是浸润于这个民族骨子里的“惧穷和渴富”的期盼。实践证明这一年俗在新时代中将随着这个民族的“绝对贫困”的消失而日趋淡化。腊月二十九,将主要荤菜烧好,烧排骨、煮鱼、煨鸡。大年三十,一家人一道贴春联,共图吉祥,辞旧迎新。
说实话,就我们这一代而言,在传承的年俗中虽然虚实皆有,但实多于虚,物质的多于文化的;因为在我们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代中,传统的年俗和年文化被视为封建余毒而铲除了,因此,在传承中出现断代现象,留下的仅为皮毛的或仅停于言表的。个人总觉得现代过年气息中整体多了一些自我的,少了一点敬畏和感恩的元素……。
年夜饭,成为大年除夕朋友圈中的新宠。家族群中各家的年夜饭跃然屏上,我家年夜饭是八菜加一火锅,寓意长长久久红红火火。三口之家的年夜饭,酒也是必须的。因酒量原因,妻挑了一瓶洋酒,这是一瓶有着温暖故事的酒。18年12月,市政府在上海招商,组织在沪的安庆一中和安庆二中优秀毕业生座谈会,我代表二中招集。在上海某高校任职的我的01届学生周卿得知我要去,特意带了这一瓶意大利酒准备请我吃饭,后来因举办方有招待,特意要我带回,惹得同行的一中老师的一片羡慕。在这个团圆启航之夜,一家人齐聚,品着有教育温度之酒,畅谈着各自美好的心愿,共祝我们的大国国泰民安,祝我们的小家添人增丁!
春晚,近四十了,是我们这一代人看着成长起来,通过电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国人的热盼中逐渐趋向平淡,让全国观众在期待与无奈中切换,已成为中国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成为这个特殊晚上最长的最美好的陪伴和告白,致敬那些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而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安全的人们!
拜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的形式更加灵动且多样化了,隔空作揖,云上祝福。或电话或语音或视频或文字……,想见的视频,想听的语音,不能见而牵挂的文字。当然,高科技的拜年也让传统的拜年形式化同时也不胜走心。比如群发者,千人一词,无个性化;刷朋友圈者,发布公告式,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各群中发声者,宛若例行公务,大过年总得冒泡吧……。祝福数字化,压岁红包更是直接化。传统过年中压岁钱发放,无论是长辈给晚辈,还是晚辈给长辈,都是有一定仪式感的,特别是长辈对晚辈,只有晚辈给长辈磕个头才能拿到红包的,现在好了有时连晚辈的面都没照上红包已传过去了……。
另外,儿时年味中的穿新衣、放烟花、捡鞭炮、组团走亲戚等传统的年元素已逐步消失于年代之中,只停留于年感的记忆中……。
成文于辛丑正月十二
修改于辛丑正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