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歌唱,身体就是乐器。如何更好的发声?最根本的就是要练习好各腔体的共鸣,练习好共鸣,才能使音箱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一、胸腔共鸣。
1、“u”母音,激活胸腔共鸣,让声音更饱满。
2、手扶住胸口,在低音区发出一个模仿牛的叫声“哞”音。感受胸口的震动,尽量延长这个发音。
3、找到叹气状态发出“嘿”、“哦”或“哈”等低音并延长发音来感受并找到胸声共鸣。谨记胸腔共鸣的声音比较厚实,也比较“暗淡”,充满诉说感。
4、胸腔为主导的声音特点:①音色偏实。②声音厚重。③喉位略低。练习。胸腔共鸣可以发“鸭”音,发音同时带入力量感。
二、头腔共鸣。
1、每天展开眉心,在高音区练习哼鸣音,激活头腔共鸣。让声音更有穿透力。
2、在高音区练习发“mi”音,尽量单音延长,注意找到声音集中的感觉。
3、①先学蚊子叫“嗡”找到鼻腔共鸣。②再发“ma”音延长③延长“ma”的同时加上“A”字音。此时注意上口盖一定要抬起来。④保持住此时的发音状态再不断地升高音调。⑤同时感觉到声音发出是从后咽壁向着头顶输送,这就是标准的头腔共鸣。
4、①先来找到鼻腔的位置。嘴唇围拢成圆形,在高音区发一个“嗷”音(注意喉部的放松声音要自然)。
②在发“嗷”音的状态里,向上甩出一个“呜”发音(注意这是一个假声发音)。③借助鼻腔的通道,我们要将“嗷”和“呜”这两个发音的结合音,向着头顶方向输送。此时要点是:谨记要不停断地输送气息。
三、口腔共鸣。
1、每天在中声区练习“a”母音,激活口腔共鸣。
2、练习发“ma”音,找半打哈欠的感觉,感受软腭抬起来。
3、在中音区发一个“哇”音,感受口腔共鸣比较明亮并且接近说话的感觉,要凸现出本身音色的效果(嘴巴积极一点,让声音靠前,把字音唱出来)。
四、鼻咽腔共鸣。
1、每天在中声区练习发“嗡”音,激活鼻咽腔共鸣,让声音自带面罩的效果。
2、鼻咽腔共鸣的特点是,往往发音效果会仙气飘飘。所以训练是要在高音区,用“哼”鸣做轻巧的发音练习。判断是否是正确的鼻咽腔共鸣,需通过手指捏住鼻翼来断定。发一个轻巧的“ma”音,如果手捏住鼻翼时的发音效果没有改变,那就证明是正确的鼻咽腔共鸣。
3、鼻咽腔共鸣的特点是:①通道逐渐变窄。②音色偏向明亮。③声音集中。④喉位略高。采用学猫叫的方式来练习鼻咽腔,模仿猫叫的声音,发“喵、喵、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