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倒闭后,焦虑感时不时袭来,脑海中千头万绪,全部围绕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未来的担忧导致情绪起伏,苦不堪言。
比如:
—— 35+女性找工作存在难度,找不到合适工作怎么办?
—— 找到新工作后,如果再倒闭怎么办?
—— 先生安慰我沉住气,等一等,说不定有好工作,可是万一没有怎么办?
没有固定收入所带来的焦虑感,将我包围着,精神内耗严重。
作为工薪阶层,目前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工资,没想到公司不到两个月就倒闭,财务知识还在进一步学习中,所以开源节流成为当前第一重要的事情。
常规来说,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包括对当下所处境遇的迷茫和无助。
事实上,焦虑是对自身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完整引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当我想明白这件事,那一瞬间豁然开朗,重新认知自身,将自身的优势、劣势、潜在能力等以列清单形式,一一列出,并给出综合评价。
这让我想起几位商界大佬关于不确定性的看法,向优秀的人学习如何面对未来不确定性?
刘润老师在2022年度“进化的力量”演讲中曾提到:
不确定性未必都是坏事,意外意味着不确定性,而机会也恰恰藏在了不确定性里。
大雨越是倾盆,道路越是泥泞,你越有机会弯道超车。因为,机会藏在不确定性里。只要你能看清,那些被雨水和泥泞遮蔽的弯道。
就像著名赛车手埃尔顿·塞纳所说:你不能在晴天超过15辆车,但在下雨天你可以。
百度CEO李彦宏说:“因为永远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永远有机会。”
不确定性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参与挑战,但凡挑战就有胜负,概率都是50%,所以与其为未知的结果而提前担忧,不如放下顾虑,勇敢走出去,先做起来再说,说不定破釜沉舟还能赢得未来呢!
越难走的路,走的人越少,成功的概率会越大哦!
俞敏洪与樊登老师讨论不确定性的对话中,二人如是说:
俞敏洪:那一个人怎么能坦然地生活在不确定性中?
樊登:看清楚自我的真相。我们老想追求确定,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很重要,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得很大,事事都追求确定性,导致的结果一定是痛苦。
樊老师意思是:当我们执着于自我本身时,把自己看得重要,无形中生起傲慢之心,期待一切能够按照自己所设想场景安排,也就是执着确定性。
当一旦出现任何与我们预期不一致时,其结果必然是痛苦,因为无常发生了,失控了。
然而世间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佛学说: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所以我们执着的“我”也是不存在的。
比如:
——刚出生的我,与第2天的我一样吗?
——婴幼儿的我与小学的我一样吗?
——小学的我与中学的我一样吗?
——未成年的我与成年后的我一样吗?
是不是各个阶段都不同,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我”存在?既然连“自我”都不是恒常存在的,又何必要求其他的事、物如“我”所期那样存在“确定性”呢?
因为无常,我们才能分开再重聚,生病后再康复,哭泣后会微笑,花儿凋零后再开放.......,所以无常不一定是哭泣、悲伤、迷茫、焦虑,它也蕴含着喜悦、平静、温暖。
《反脆弱》一书的核心主旨——在不确定性中获益。
脆弱的反面并不是坚强或坚韧。坚强或坚韧只是保证一个事物在不确定性中不受伤,保持不变,却没有办法更进一步,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脆弱的反面应该完成这个步骤,不仅在风险中保全自我,而且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书中总结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观光化”生活,这种生活预设未来是可预期的,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完成既定步骤,期望得到理想的结果。
与之相反,另一种生活方式是随机漫步型的,对未来没有太多预设,欢迎生活里的随机事件,善于挖掘随机事件的背后价值、抓住机遇。
作者塔勒布认为,我们要尽力避免陷入观光化的生活模式,学会漫步型的生活。
书中还提升反脆弱能力的方法:
1、过度补偿(过度反应)
典型的例子:注射疫苗
2、合理干预
要保持干预的存在,但是不要盲目上场、亲自上手。
3、杠铃策略
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在杠铃的两头都有储备,避免满盘皆输的局面。
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好杠铃策略,要求我们有全局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自信、也不贸然行事。
诸如“卖房创业”这样的举动是冒险的,也降低了自身的反脆弱能力。
4、不对称性
很多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不对称性,损失和收益不是完全对应的。我们可以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调整,以达到最大的收益。
假如我没有想明白这件事,可能还会陷入情绪内耗中,最终会把自己逼疯,这个后果不是我想看到的。
生活之路没有一马平川,坑坑洼洼才是正常状态,别焦虑,拿得起放得下,学会在风雨中起舞,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这才是我应该努力的方向。
祝:
学会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今天又是能量满满的一天!
保持好心情,加油!
感恩您能读到这里,如果您也喜欢写作,快来和我一起,加入高能量人群,遇见更有趣的灵魂,这个价值百万!
-END-
妙妙第 18 篇原创,累计码字37W+
我是妙妙,爱护肤、爱写作!在让自己变更好的路上探索,乐于结识更多同道中人,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