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实践出真知”告诉我们,人的理论知识、智慧都是来自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可以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对于理论和实践这种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深信不疑。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我们被告知所有的书本知识,是前人探索好的,是前人实践智慧的结晶,我们只要认真读书,理解吸收就可以了。
于是,很多人养成了一种定势的思维习惯,天然的以为我们学好了理论知识,就可以充分的把握实践,理论到实践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没有怀疑过理论有没有全面地反映了客观世界?或者说,理论描述的世界是不是等同于现实的世界?
答案不言自明,有限的语言是无法完全把握无限的真实世界。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按图索骥的事情会经常在我们身上上演。《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罗伯特·波西格在本书中描述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波西格指出,那些手册的编写者,那些所谓的专家,并没有实际修理摩托车的经验,他们也不过是从摩托车的组织结构出发,想当然地提出修理建议。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书本知识跟波西谈到的差不多。这样的知识对我们对实践有没有参考价值是令人怀疑的。所以,从理论出发不一定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也就是说,有很多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讲,确实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自己到实践中体会。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把这种蕴含在行动中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叫“隐形知识”,比如一个拉面师傅怎样才能拉出很细的面,这些技巧蕴含在他的动作中,但要他说出来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只有自己在实践中认真体会,仔细揣摩,才有可能把握理论所描述的真实世界。也只有在实践中进行细致的反思,才能把那些原本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这就是我们在实践中反思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