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拆书练习之三十

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要严格,但是,对所有的感受、愿望、欲望和幻想,应该宽容对待,不管它们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矛盾的。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一书中,作者海姆·吉诺特指出无法接受的行为并不是无法容忍的,试图强迫孩子改变无法让人接受的行为,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强制性的方法只能导致怨恨和抵触,外部压力只会带来违抗和不从,应该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这样父母才更有可能影响孩子。

【每日一拆】第十章  如何养育孩子

R:原文

孩子无法禁止自己的感受。尽管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有责任选择如何、何时表达这些情感。

父母需要知道唠叨和强迫是没有用的。

孩子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没有父母的帮助,他们很难不依照他们的冲动和欲望行事。当他们知道被允许的行为的清晰的界限时,他们会觉得更加放心。

对父母来说,定规矩和作出约束、限制要比强迫执行这些规矩和限制容易得多。当孩子向这些规矩、限制挑战时,父母应当学会灵活处理。

I:复述

涉及到纪律,父母应该明白,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具体的限制和约束,但是对于孩子的感受,需要宽容对待。

毕竟只是想想不等于实际做了,感受是自然生发出来的,不完全受人控制。一旦被宽容地看见并接受,哪怕是非常负面的感受,也会流动并转变。因此,没有必要揪着孩子的感受不放,对他的想法进行否定和指责。

而对于具体的行为,孩子需要清晰的界限。而界限的建构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往往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一点点渗透养成。

因此父母需要将感受与行为分开,在感受层面,宽容和理解孩子,对于不良行为则及时作出限制,既保护孩子天性的自由,也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行为。

A1:我的经验

给孩子立规矩,没有想像得那么容易。在硬和软,规则和弹性之间,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慢慢摸索。既不能让各种规则的束缚限制了孩子天性的发展,也不能让孩子盲目任性,失去对规则的敬畏,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很考验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有的孩子规则感较好,不需要反复强调,就能自觉遵守,有些孩子的规则意识要差一些,需要一次次提醒。不同的孩子,对于规则的耐受力是不同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日常生活中,常常对孩子的感受和行为不做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进行说教。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或许是感觉作业太枯燥,或许是觉得已经会了,没有必要再写,这些感受都无可厚非,父母完全可以理解孩子的这些感受,并给予回应。同时,作业还是要完成的,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础上,父母可以跟孩子探讨用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完成作业。

尊重孩子并接纳他的感受,可以让父母跟孩子站到一条战线上,共同面对和处理遇到的问题。

A2:如何改变

无法接受的行为并不是无法容忍,强迫孩子只会带来抗拒和反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对于尊重越来越敏感,如果感受没有被认可,他很难自觉自愿改变无法被接受的行为。

今后跟儿子的沟通中,我要注意多去体会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尽量理解他,取得他的配合。同时清晰地告诉他行为的边界在哪里,让他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感触很多,所以摘抄的很全,基本自己喜欢的句子,都不落的摘抄下来,后面配上直接心声,这是要以后常常翻看的,因为我忘性...
    西岭雪2025阅读 8,362评论 0 12
  • 你,是哪一个 是六月初,恰好做错的题 是七月末,志愿报考的甜 是八月来,等待通知的慌 是九月里,微风带来的缘 两院...
    柯西wx阅读 242评论 0 0
  • @all 为了成方圆,不得不创建些规矩: 工作时间制度依然自由,需要使用生意+ 《团建打卡》应用进行打卡记录(今日...
    二石兄阅读 2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