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语文摸底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联想和想象是人们非常重要的形象思维活动,在阅读、写作中能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深刻理解阅读材料,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美文。
请你选择一个名著人物或者场景,以“我遇到了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1)将题目补充完整;(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点;(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我作为阅卷者,从阅卷过程中看到,能够按要求做到的几乎所有学生都采用了相同的写法,写了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或者场景,但只有联想,缺乏想象。即使有想象,也仅仅想象假设了一个场景,然后四平八稳写了与遇见人物的对话和一点简单的活动,而且活动也局限于作品里展示的内容。
写的较好的有三种情形:一、通过梦境的形式引出名著人物。二把自己作为名著人物里的一个角色直接和遇到者进行活动。三直接写遇到了那个人物。
这三种写法基本上是按照作文要求审题、选材,完成写作的,但大都立意不明,主题不清楚。让我深思的是,我没有发现一篇突破思维框框,写的富有想象力的作文。
学生们是这样写的:
在放学路上,经过一段路程,突然被孙悟空拦住去路,然后……
在家里看电视时,孙悟空突然跳了出来,跟我要吃的……
写作业时瞌睡了,恍惚中遇到孙悟空……
在教室里阅读着,睡着了,看到了某某……
……
没有看到一篇写科技发展,人类登月或进入宇宙,然后遇到孙悟空,让孙悟空惊讶的内容的。或者人类已具有飞翔等某些特殊的能力,遇到了某个人。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想象力完全依赖于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现成材料,无法再想象出更神奇更独特的内容,难以突破已有的理性思维。
孩子们为什么缺乏想象力呢?
基于个人思考,我觉得这些方面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一、阅读范围狭窄,视频题材局限。也就是说生活环境的因素造成的。孩子们读书少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不喜欢阅读是普遍现象,受媒体娱乐的冲击,孩子们更喜欢观看视频剧、玩游戏。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社会的文化环境没有能够引导孩子去幻想去探索去思考的背景内容。
二、学校教育束缚。大家知道现在学校教育口头喊着素质教育,行动上是应试教育。因为考试,学校更多考虑的是教材与分数,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和实践活动。缺少阅读童话、科学幻想作品,缺少阅读益智启智科普和其他作品,孩子们思维也就局限于书本中。因为安全问题,课外实践活动极少开展,参观参加科技观摩等活动几乎没有,孩子们视野狭窄,没有想象的空间。
三、家庭教育氛围缺失。我们的家庭教育受大的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太注重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知识有限,遇到孩子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时,往往采取应付或训斥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探究心和好奇心。
当然,以上三种因素有时是叠加在一起,甚至相互影响,使孩子们对外界、对问题不感兴趣,渐渐泯灭了孩子们的求知欲。
解决这些问题,也就需要从这些地方入手。最便捷最迅速的应该通过改变学校教育来实现。学校教育少来一些走马观花的应景教育,确实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多阅读,多开展实践活动,多参加科普交流活动,给孩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才能逐渐引导和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