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译本的不同之处:姜乙 VS 李雪涛
目录:沙门 VS 与沙门在一起
觉醒 VS 醒悟
尘世间 VS 跟儿童心智的人在一起
船夫 VS 摆渡人 (PS:瓦稣迪瓦 VS 婆薮{sou三声}提婆)
乔文达VS 劬{qu二声}嫔陀
内容:他比以往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不灭,刹那即永恒。
在这一刻,他深切地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到,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坏不灭的,每一刹那都是永恒的。
“我就像你,你也谁都不爱——否则你怎么会将爱当作艺术经营?像你我这类人大概都不会爱,如孩童般的世人才会爱,这是他们的秘密。”
“我跟你一样。你也不爱任何人——不然的话你怎么能将爱作为一门技艺来经营?像我们这种类型的人也许不会爱人。具有儿童心智的人反倒能,这是他们的秘密。”
“彼之灵魂即整个宇宙。”
“你的灵魂既是整个世界。”
李雪涛译本通篇无注释。但有半本书厚度的解说及译后记。对于喜爱不断学习、吸收知识的读者是很棒的存在。李院长在学术方面的研究严谨且细致。正文的内容更贴近原著的语言,朴实易懂。推荐第一次阅读《悉达多》的小伙伴选择。
姜乙的译本属于进阶版,在对情节内容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更多的参悟、理解黑塞对于“爱”、“当下”、“无条件接纳下的倾听”、“无常”、“小乘佛教法门”的前提下阅读姜乙用中文优美、诗意的表达,享受哦!我摘录的文字也都是出自此译本。
扩展阅读推荐:《当下的力量》其实挺难懂的,《美丽新世界》。《少有人走的路》《共情的力量》《被讨厌的勇气》
内容摘录及感悟:
释迦牟尼=世尊=佛陀
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在沙门(苦行僧)中的认知:生活即是折磨,一切都是虚幻、苦涩的,一切都在腐朽,让他不屑。
目标: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中觉醒。
实际确是逃避“我”,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在“轮回”中打转,忍受折磨,更无法证悟涅槃,无法摆脱轮回。
一路相伴的发小也会在不断地成长中最终分道扬镳,选择各自认可的路。分别前能够好好的祝福彼此且道别,在我看来是件很幸运的事情。
佛陀的法义将世界以一条充满因果的永恒的链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在悉达多不断证悟的过程中,他意识到“时间”的不真实性。如果并不真的存在“过去”及“未来”,有的仅仅只是“当下”。那么时间就不是世人所熟知的线性时间轴,佛教的“因果关系”即成悖论的节奏了呀!
离开佛陀后的觉醒/醒悟,“向外”学,却又无法真正学到的是什么?答案是“我”,要学的既是“我”的意义及本质。“我”,是我要摆脱、要制胜的东西。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我”用人格心理学知识可以称为:自我/特质/行为/建构。
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
这与《秘密》中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是相同的吧?只需要关注自己的目标(想要的),宇宙会为你安排好其它。但如果有意外发生时,别被带偏,时刻只记得自己的目标就好!
*书写虽好,思考更佳;聪敏虽好,忍耐更佳。
*世相无常。无常之物更迭迅速。
关于无常,黑塞要比绝大多数的国人有更深入的感悟吧?可惜李院长译本是不明显的。所以从更易理解本书内容的角度来讲,李院长的译本可做为初读,姜乙译本在有更多的感悟基础上再阅读,是行云流水般优美生动的文字享受叠加奥妙无穷的“法义”展现。双倍收获...
通常开悟的人都是中年甚至更年长,且经历过失去“一切”的苦难。为啥呢?
懂得接纳、臣服、放下可以帮助消除“我执”吧?
摆渡人最擅长的是倾听,无条件的接纳对方所说的一切,不评判,积极的关注。
摆渡人的功能:帮人渡过“河”这个障碍。心理咨询师是帮助来访者“助人自助”
时间并不存在,只有当下。即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对孩子的“爱”是什么?以“爱”之名的束缚?如何做到无条件的爱?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沾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爱”源自天性,是一种必需。
智慧无法言传,很多事情知道未必做到。总有些南墙要自己撞过才行。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别人的课题不要妄加干涉,只要做好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就可以了。
唵Om(中文读an三声),意为圆满。放下“我执”,接纳一切、臣服一切、倾听一切、再无分别心?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知识如术,智慧如道。智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人可以很聪明,却缺乏智慧。
*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满、统一。
*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一切皆有定数,一切只需我的赞赏、顺从和爱的默许。
相信“凡发生之事皆有利于我”。参阅老子《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关于对“石头”的爱,我觉得对应的是无条件的爱的本质,没有前提、没有先决条件。让我想到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
*一个人的宝藏与智慧,在他人听起来却是愚痴。
人活在自己的偏见中。在普世价值观下,与所谓“成功”定义下的“变异”价值观和追求通常会被嘲讽和轻视。好在,这些有不同价值观与追求的人也早已摆脱对外在评价的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