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联合国大会以 142 票赞成通过《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 “两国方案” 纽约宣言》,当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数量在 2025 年 9 月攀升至 147 个,国际社会似乎正用外交语言书写着正义的答案。然而,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实际控制的领土仅剩下约 2500 平方公里,不足 1947 年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定阿拉伯国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国际法理上的 "扩容" 与地缘现实中的 "萎缩" 形成尖锐对比,揭示出当代国际关系中理想与现实的深刻裂痕。
纸上建国的扩张与土地版图的萎缩
1947 年联合国第 181 号决议为巴勒斯坦地区规划的阿拉伯国面积达 1.15 万平方公里,尽管这一分配方案因忽视当地阿拉伯人口多数而存在先天不公,但毕竟为巴勒斯坦建国提供了法理基础。1991 年马德里和会后,巴勒斯坦通过和谈陆续收回约 2500 平方公里土地,似乎让 "两国方案" 看到曙光。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数字不仅未能增长,反而因以色列持续的定居点扩张而面临进一步缩水的危险。内塔尼亚胡政府推动的 E1 项目计划,意图通过战略要地吞并肢解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领土连贯性,使约旦河西岸被切割成互不相连的碎片化区域。
这种领土蚕食与国际承认的增加形成残酷的时间重叠。2025 年 9 月联大期间,法国、英国、加拿大等 10 国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使承认总数突破 147 个,但就在同一时期,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新建定居点的推土机从未停止作业。联合国决议的道德权威与定居点建设的现实推进形成强烈反讽 —— 当 142 个国家在投票箱前支持巴勒斯坦主权时,巴勒斯坦农民正失去祖辈耕种的土地;当七国集团多数成员转变承认立场时,加沙地带 210 万人口中 90% 已流离失所,三分之一陷入饥荒。这种反差暴露出国际法在强权政治面前的无力感,也让 "承认" 这一外交行为逐渐沦为廉价的道德表态。
承认政治的双重困境
国际社会的承认浪潮呈现出明显的 "象征性大于实质性" 特征。七国集团中仅剩美国和日本未承认巴勒斯坦国,欧盟多数国家已加入承认行列,但这种外交突破并未转化为巴勒斯坦实际权益的改善。巴勒斯坦驻英大使那句心酸的自嘲 ——"147 个国家承认我们,可我去伦敦开会还得用约旦护照",道破了形式承认与实质主权的巨大鸿沟。更值得玩味的是,许多国家的承认行为带有明显的政治算计:阿拉伯国家通过承认姿态修复自身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欧洲国家则试图在中东政策上与美国拉开距离,这些动机复杂的承认行为往往缺乏后续的实质性支持措施。
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现实困境。哈马斯与法塔赫的长期对立使巴勒斯坦难以形成统一的治理权威。尽管中国曾于 2024 年推动 14 个巴勒斯坦派别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但哈马斯坚持军事对抗路线,错失了统一契机。2025 年《纽约宣言》明确要求哈马斯 "结束在加沙的统治",将武器移交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这一要求得到阿拉伯国家集体支持,反映出地区国家对武装抵抗路线的失望。但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能否有效接管加沙,能否在国际监督下重建治理体系,仍是未知数。内部不统一使巴勒斯坦无法将国际承认转化为谈判筹码,更难以形成对领土的有效管辖。
破局之路的认知重构
巴勒斯坦问题的本质,已从简单的 "建国与否" 演变为 "如何让纸上国家成为现实存在"。国际社会需要建立 "承认质量" 的新评估标准,即不仅看承认国家的数量,更要看这些国家能否将外交立场转化为实际行动。《纽约宣言》提出的 "一国、一政府、一部法律、一杆枪" 治理原则,为巴勒斯坦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但这需要国际社会提供远超现有水平的政治支持和资源投入。中国从中东问题特使翟隽的表态中传递出的立场转变 —— 从倡导 "政治包容" 到支持 "权威重建",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认知的深化。
解决巴勒斯坦困境需要三重突破:首先是以色列必须停止定居点扩张,落实 "两国方案" 的领土基础;其次是巴勒斯坦内部必须实现真正统一,建立有权威的统一政府;最后是国际社会需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承认国履行承诺,将外交承认转化为对巴勒斯坦建国的实际支持。加沙重建资金的到位率、约旦河西岸边境管控的实际移交、巴勒斯坦难民回归权利的落实情况,都应成为衡量 "承认质量" 的硬指标。
当 147 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举起赞成票时,他们不仅承认了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承诺了一种正义的可能。但巴勒斯坦人民需要的不是地图上的虚线国界,而是能够自由通行的边境;不是外交辞令中的 "主权平等",而是实实在在的领土控制权;不是国际会议上的同情表态,而是能让饥民获得粮食、让难民重返家园的具体行动。唯有将法理承认转化为地缘现实的改变,巴勒斯坦才能真正走出 "纸上建国" 的困境,实现从 "被承认" 到 "真实存在" 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