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消费主义陷阱

老舍在短篇小说《创造病》中描述了这样的一对夫妻:

冬天到了,呼啸的冷风迫使丈夫买一件厚大衣。尽管这位丈夫本身已经有一件厚大衣了,但他认为:“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 

其实买一件大衣对平常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可是这位丈夫在春天结婚的时候已经欠下不少债务,所以现在手头拮据。但他转念一想,自己如果能穿着新衣服和太太一起逛街时,路人一定都会向他们这一对璧人投来艳羡的眼光。

和先生一样,太太这边也想着在换季的时候买一个新的皮包来搭配造型。但她也清楚的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

尽管两个人都偷偷的算过账,但是家里实在入不敷出的境遇让两人哑火了。他们想要牺牲一个人的需求来满足另一个人(尽管这两个人要买的东西都不是必需品),经过一番挣扎,两人决定还是借钱把东西都买了。

东西买了,但是心并没有得到满足,原来是室外的严寒让一切户外活动都偃旗息鼓。丈夫没有办法穿着新大衣搂着太太逛街,太太也不能背着她的新款黑皮包挽着先生看戏了。两个人在家里呆的着实无聊,于是又萌生了新的念头:买一个话匣子。而且不能凑合,要买就买好的,不能让别人耻笑。可是200块钱的话匣子对于两人工资加起来才155的夫妻来说属实有点奢侈。

可是他们不愿意在现实面前低头,“他们宁可以将来挨饿,也受不住目前的心灵的饥荒。”抱着这样的念头,他们选择了分期付款买下了留声机。

由于唱片必须付现金,所以他们只买了三张唱片。

本来以为斥重金购买的留声机能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让他们冬日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可是谁知,热乎劲儿甚至维持不了一个礼拜。在他们听烂了那三张唱片以后,他们就不再使用留声机了,不仅因为自己听腻了,更是害怕邻居的耻笑。

最后家里摆设的这个机器成了两人的心病,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心病。

老舍先生通过短短不到3000字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对爱慕虚荣但又是贫贱夫妻的婚后生活。

看完这个文章最让我惊讶的一点是:原来民国时期就有分期付款了;原来资本家早在民国时期就让我们深陷在消费主义陷阱中不能自拔了。尽管已经过去了100年,但是100年前的人和我们现在的人在消费心理上没有任何区别。现在的丈夫也会在换季的时候想买一件新大衣,而夫人也想在冬天的时候换一个颜色更低调的包包。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分期付款更方便了,不需要翻遍报纸,几乎每个购物软件都费尽心机地想从我们兜里掏出来钱,如果没有,就预支我们的未来。

可是为什么他们买了这么多东西,甚至举债购物,但仍然欲壑难填呢?其实文章里给出了答案。

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不断暗示自己:“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在创造。”“它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

但通览全文,我并没有看到任何他们和“创造”有关的举动,他们在文章中除了通过借款消费以外,似乎没有创造出来任何东西。他们所谓的创造不过时通过购物去买别人创造的东西而已。这就是非常讽刺的一点。

我们在购物时没有花费任何心力,只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不到一周东西就会被快递员送到家门口。有时候甚至快递多到自己都忘记自己买过什么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一个网友分享自己做的笔筒,他觉得自己做的有些粗糙没有市面上卖的好看,所以有点自卑。可是底下有一个留言振聋发聩:“你创造了这个笔筒,创造比消费高贵。”

突然这个留言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突然懂了为什么我买了那么多东西但还是内心毫无波澜,可能只有拆开快递的前两分钟时开心的。因为我没有创造,除了预支的金钱以外,我没有投入任何东西在我买的物品身上。

我画一幅画,养一颗绿箩,做一顿饭都能让我获得快乐。因为我通过付出时间、脑力获得了满足。

但是消费没有,他只让我越来越空虚,也让我家里堆满了越来越多的垃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