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也有好几个年头了,兜兜转转,现在走上了交互设计这条路。但考试的那种惧怕的感觉却似乎从来没有消失过,以致于每年这个时候,明明不是自己考,却老为别人担惊受怕,看看天气预报,看看交通路况,看看作文好不好写。走在地铁里,人群来来往往,广播里,循环着,“凭准考证不需要排队安检”的声音,循环着,循环着,循环得人都有些恍惚。
这个不是节日却依然有着浓重氛围的日子,让我开始想,考试,是怎么样的一种用户体验呢?才能让人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感觉。
想到用户体验就也就不可避免,想到尼尔森可用性基本原则了。
1.系统状态可视化。
2.系统联系现实。
3.掌控感。
4.一致性。
5.错误避免。
6.用直观理解代替记忆。
7.灵活高效。
8.美感与简洁。
9.帮助用户从错误中恢复。
10.帮助与支持。
不禁诧然。
高考,似乎就是在往反方向进行着,磨砺着。
卷子的答题框不会给你表单那样的校验,告诉你这里填对了还是错。连手里涂卡的2B铅笔都不知道是不是真货,能不能被机器识别。
会做的人自然有掌控感,但不会的也只能干着急。
错了,划掉,就得扣卷面分,没有回退,没有取消。所以小心翼翼,尤其是作文,千万不能写错一个字。
默写文言文,数学公式,英语语法,需要不断从记忆中获取信息。
Steve Krug那本著名的书叫《Don‘t make me think》,考试却应该是think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and again。
长长的英语阅读,复杂的物理题。美感,简洁?
还有最后的那条,帮助与支持。这个嘛。我也想。不过。嗯。哦。不。
在考场外等待,进考场,开始考试 ,填写名字,填写准考证号,答题, 填写答题卡 ,提交,离开考场,大喊,撕书,卖笔记,等待成绩,选报志愿,等待录取,结束。
一切都像昨天发生的那样。虽然不能说是一次很好的用户体验,但是考试结束的那一刻,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真的确乎会给人一种成就感,就像宜家买一个椅子回家自己装好那般。
看剧,逛街,吃好吃的,睡觉。一切平凡的事物,在考试开始准备的三年前,成为了奢侈。而在考试结束的那一刻,它们的回归,让人觉得,最幸福的事情,也不过如此了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又渐渐淡下,平凡的事物好像又变回了平凡的事物。
落差?置之死地而后生?会不会也是一种另类的体验形式呢?
感慨所有人的勇气,日日夜夜,在这么一条逆行于用户体验的路上走了这么久。但想想,如果希望一直奋斗的话,也许整个人生就是逆行于体验的过程吧。人总是要向上爬的。而设计能做的,似乎,是把一些石头从这路上剔除,給人们一双轻一点的鞋子,偶尔创造一些煮一碗汤的简单条件,让人们走得顺畅一点,愉悦一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