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据采集 是 指通过网络爬虫或网站公开 API 等方式从网站上获取数据信息。
该方法可以将非结构化数据从网页中抽取出来,将其存储为统一的本地数据文件,并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它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或附件的采集,附件与正文可以自动关联。
而对于需要采集数据又不懂爬虫编程的朋友,相信使用工具是最简便的方法了。能用工具做的事情,绝对没必要浪费时间去研究爬虫编程。
那对于一些需要采集朋友来说,如何选择工具采集数据,才是最关键的,不要研究个半天发现工具根本不适合自己的要求,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在采集数据上摸爬滚打也有几年时间,本人也不是编程专业出生,但对于采集数据倒是有一点点建议,希望大家看了能少走一下弯路。我在这里并不是推荐任何一款工具,只是对采集数据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采集网页数据,实际简单分为两种获取模式:
第一种就是像浏览器一样打开,加载数据后,能在屏幕上看到所有的数据,进行采集。
第二种就是组成网页的源代码,所有能在网页上看到数据多是通过网页代码进行编程展示在浏览器里的。
那这两种模式有什么区别那:
第一种,通过浏览器打开模式采集,这个特点在于,需要加载很多内容,比如图片,文字,视频等,在你要采集内容前,需要保证 你要采集的数据是否已经加载完成,也就是要等待加载时间,而等待加载又是一个不可控因素,比如本地网络慢,网站加载文件大,国外网站的速度等,多会影响你加载内容速度,但你又不知道何时能加载完毕,这时就需要添加延时判断,这样下来,采集速度就会降低,对于要求采集速度的,就会麻烦了,加上延时设置快了,采集数据就会空白,会有很多失效数据。
第二种,通过源代码进行采集,很多人会问,源代码也是加载打开,难道就不会延时了吗?首先要知道 源代码是什么,源代码是使用html编写的,通过IE把它翻译为网页,它是所有网页的核心,但是html 并不是计算机语言,只是网页的另一种描述.源代码是一种语言,组织排版网页上的元素(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的一种标准语言,是浏览器上展示内容前的支持代码,也就是先要加载了这些代码,才能编译加载到网页浏览器中,进行展示的 。采集源代码,我们不需要知道网页的图片长啥样,视频放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只要知道你要采集哪个图片的链接,或者视频链接,就可以利用工具直接提取了。那从这个解释来讲,采集源代码确实是比浏览器加载网页后速度快。而且所有内容多是根据代码直接进行提取,不会因为网站加载慢影响采集,只要采集的源代码一次加载完毕就可以了。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是否能让大家理解,对于采集的基本了解就讲到这里,有不了解的朋友留言交流。
投稿人:八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