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文章,多些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用一种极其挑剔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作品,标准是感情是否饱满表达是否从心。从这个角度讲,我是向来没有被文体或者结构所缚住的。基于也没有学过任何的写作知识,所以写的东西可以说完全是对当下的自发流露。
我姑且把自己写的一些随笔叫做散文罢。简友说,形散而神不散。这算是对我最高的评价了。我始终认为文学的出路不在练习,在生活。一种饱满的生活和慵懒的写作状态,才能让文章长出鲜活的生命力。那种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血涌在极短的瞬时里不停地冲击着你的脑海,不同于“颅内高潮”的是,这是你内生的灵感潮水,拍击着海岸线。甚至于像甜甜的河流缓缓流经几近干涸的大裂地,灌溉你无数神经元的沟壑中,一瞬间有种短促瘾的快乐。
而反感文章自身呢,脱离了构思的框条,时有天马行空的闪光,宛若璞玉,浑然天成。我认为文学创作的前路就在这些灵机一现的闪光里,碎成星河,铺就星路。我们踩在上面的这群当代者开拓者,一路拾撷着,一路撒播着,终将带领一代文学,激励和影响一代人。
我文学创作路上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当然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那些对我有深刻影响的文章,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我在高中时期,疯狂的汲取着一份名为《青春美文》的期刊。那算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了,我因着那些绝好辞藻的晕染,写下了中学的暗恋《晓斜晖》,写下了家庭巨变《离人心上秋》,写下了《人生的门》,《空空如也》,《活久见》,这些很多以半年记喷薄出现的情感无不成为我各个成长时期引以为傲的闪光点,时至今日回看都依然异常兴奋。不论他人看好坏,而是作为我这个人成长的见证和珍藏,太了不得了。
14年我大一,很幸运也很巧合地发现了一本书《红——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没有标点只有空格,让我觉得有点蒸汽朋克酷酷的机械感,然而那些柔美温暖的文字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二,多年以后的现在,我写到你的时候,你还好吗?
再后来,大学失恋的时候,全赖一名叫蕊希的电台主播,后面她写的书都拿到亲笔签名,里面那些或好或坏的生活终于也让我渐渐看清生活的真相,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摸爬滚打,我在写生活,生活也在写我。
少些文章,多些生活,慢慢把情感沉淀累积的厚重一些,那些稍有想法的灵光都有待时间去让它生长。用美的眼光去试图和每天的生活去沟通,世事浮沉,万万千千。
好好生活,情满自溢,我相信慵懒的写作会是文学的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