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互联网角色扮演。
每个人在开始前就选择了一种贴近自己性格的角色,或是心里最渴望的人设,然后按下start键,开始游戏——

秒赞机器人
永远活跃在朋友圈第一线,不管是什么动态,必定在一分钟内点赞,抢在别人前面第一时间赞,英语单词训练打卡,要赞,健身房自拍,要赞,连一句晚安世界配图与文无关,也要赞。
发动态的人刚开始内心窃喜,“原来TA这么关注我啊” 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TA并不是只点赞 我一个人,是逢人就赞,就像智能点赞系统。
事实是,Ta没有在特意关注谁,那个“赞”就像你们在大街上偶然碰到,却只是擦身而过并点了点头示意。连停下来说几句的欲望也没有。
点赞,是他们的随手一点,评论,也不过是礼尚往来 顺水人情。你如果在意了、当真了,最后只会是失望

公司宣传大使
同事小A的朋友圈始终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一条是为宣传公司发的。
可以想象到,都是些公司的推广软文,公司的免费午餐,公司马上要上线的新剧新电影……
可想而知,里面都是公司马上要上线的新剧新电影,公司的推广软文,公司宣布上市的消息,公司的免费午餐,公司的节假日礼品福利……
看着那些肉麻的“我爱我司”图片,我在评论区回了一个假笑表情图片。
平常时是一起吐糟公司的好姐妹,为什么在朋友圈叛变了?直到有次团建聚餐,小A酒后吐真言,公司那么抠门,加班到半夜11点打车也不给报销,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喊着“锻炼年轻人”的口号也不涨薪水......
但她还是在朋友圈硬着头皮说公司的好话,
为了让她妈妈和妈妈的小姐妹们都看到,至少她可以在这里假装自己过得很好,让妈妈为自己骄傲。

九宫格强迫症
小D平常话不多,但只要她发朋友圈,必须是九宫格,它预示着某件“大事”发生。
比如去一家网红火锅店打卡,去美术馆看展览,,和男友去海边旅行……俯瞰,侧拍,仰拍,抓拍,正拍,都必须各来一张。
她说,九宫图是个稳定的结构,精心修图和想破脑袋的文案,会给她带来更多的赞。
老话说:“No pain, no gain.”小D诚意大家有目共睹,毕竟这些照片也不是随随便便来的。那些精彩的九宫格生活背后,她在人山人海的景区里暴晒半小时才等到一个合适的拍照时机,举着手机举到胳臂酸痛,在火锅店一边接受朋友的白眼一边拍完的。
但是小A没有意料到,可能没有人在意她的每张照片都用不同的构图方法,真相往往很残酷:大部分人都不会点开大图,也不会点开全文。


24小时分享生活
朋友圈里有一位大叔是爸爸的朋友,对自己的事情有强烈的分享欲,他是“朋友圈仅展示3天”的对立面,他恨不得向你展示他的前半生。
一天可以发近10条动态,有事无事都会发,吐糟、吟诗、励志的名人名言,或是晚饭聚餐喝酒时满脸通红醉醺醺的照片,人生百味,全在朋友圈中一览无余。
有天我和爸爸聊天时提起他,我爸叹了口气:“他和老婆离婚了,儿子不和他一起住,退休之后他其实挺孤独的。”
或许我们对于孤独的体验匮乏,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对于我们,朋友圈只是对别生活的窥视镜,但对于他来说,朋友圈是他唯一能够抓住的,可以倾诉的对象。
朋友圈是另一个江湖,鱼龙混杂,每个人活得有多酷,背后就藏着多少苦楚,但至少有这么个地方,我们可以选择角色,并且不会输。

生活是自己的,不必有一点成绩就宣告给所有人,不必把自己的艰辛搞得人尽皆知,不用去证明什么,去维持什么,去客套迎合任何事。
喜欢的事物,只有分享给懂的人才有乐趣。
人家想一直看你的朋友圈,别设置三天可见,好不好。

用心体验生活
而不是单单在朋友圈标记生活
被你点赞过的朋友圈
叫甜甜圈
被你点赞过的微博
叫香饽饽
被你点赞过的微信文章
叫初恋红豆汤
总之你知道「一只故事」一直陪着你就对了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