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为什么不是受苦?
------驳李政涛《受教育与受苦》论
前不久,收到《新教育读写月报》杂志第10期。读自称是知慧分子的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李政涛教授的大作《受教育与受苦》。越看越生气,越想越憋得慌:一个自称是知慧分子的青年学者,怎么会信口雌黄到如此地步?感觉自己应该写篇文章说道说道,便认真把该文读、想几遍。现摘录其主要观点并对照质疑如下:
李:1、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受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舒适的事情。
王:何见得?这,是古今中外有教育以来所有受教育的共同感受吗?还是李教授个人或中国特色教育下许多受教育者都要经历的炼狱同感?
李:2、当学生走进校门,坐在书桌边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名劳动者了。因为,学习也是劳作,是每个人从小就需要从事的劳动,也是每个学生在校园里的“职业”。能不能敬业,能够出多少劳动成果,是教师考评学生劳动绩效的重要标准。
王:劳动者?百度一下: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对其称呼有:职工、工人、学徒、帮手、帮工等。
在下不得不很遗憾地告诉李教授:唯独没有学生!
什么是职业?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如此看来李教授的论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不清;二是判断虚假;三是类比推理荒诞。学生不是劳动者。学习不是劳作,也不是每个人从小就需要从事的劳动,更不是职业。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敬业、什么劳动成果、什么劳动绩效”之类了?
李:3、只要是劳动,就必定意味着吃苦,甚至意味着受苦受难。学有所成者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劳作生涯,不仅流了汗,也流了血,不是从血管里流出的血,而是从心里流出的血。他们是在用心学习,也就是用心在劳动。在我看来,这就是教育的真相和真谛了。
王:1)真的吗?我怎么越看越像是你李教授的一人之言!如不相信,请百度一下:劳动指人们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在汽车制造厂上班,在土地上耕作,在学校里教学,或制作比萨饼等)。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
2)“学有所成者都是这么过来的。”真的吗?是哪些学有所成者?除了你李教授自己,还有哪些?爱迪生说过这样的话吗?达尔文说过这样的话吗?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吗?他们非但没有说过类似的蠢话。反倒是很明确地说过:兴趣是人生的最好教师。——爱迪生
在你感兴趣的事物上面往往隐藏着你人生的所有奥秘。——比尔*盖茨
3)“这就是教育真相和真谛。”真的吗?
静下心来,想一想教育是怎样发生的,答案就非常清楚了。现实社会中,当一个人有了对别人有用有益有趣的知识、本事、方法、思想、品行,并有用它影响别人的愿望,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就有了。当一个人想学要学对他有用有益有趣的知识、本事、方法、思想、品行时,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就有了。教育就可以发生了:教育提供者把自己已经拥有且对别人有用有益有趣的知识、本事、方法、思想、品行开发成为各式各样的教育服务产品,供想学的人自主选择学习。这就是教学所应该有的常态。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广场讲学,孔子立私塾收徒,彭湃办农民讲习所招生。所以教育最重要就是努力让:能教的人想教,教得快乐,教育者才能无须别人的监管和催逼而努力认真地想教并教好;需要学的人想学,学得快乐,学得有成效,学习者才能不断地想学、真学、自觉学、主动学。所以,教育的理想状态就应该是:老师,教自己想教自己喜欢教的;教自己能教好的。教学生喜欢学的,教学生一辈子快乐所需要学的、所必须学的。教能使社会多数人一辈子快乐所必须学的、所必须教的。学生自主选择,学自己想学,学自己的一生快乐所必须学、所需要学的。学自己想学会且能学会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那些自己想学对自己一生快乐有用有益有趣的知识、本事、方法、思想、品行的学生的主动追求!至于那些不想学的人,可以引导,但不应该强迫。这才是所谓的教育真相、教育真谛吧?
李:4、这样看来,受教育者就是受苦了,没有任何一种使教育和学习愉悦化的努力,能够使学生在根本上摆脱学习的劳动本质和学习所应承受的苦痛。
王:受教育者就是受苦?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跟随老师学习多年说过这样的话吗?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路追随孔子奔走列国多年说过这样的话吗?古今中外有多少真正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说过这样类似肺腑之言?
李:5、为什么要让学生受如此之多的“苦”?无非是因为受苦就是在受教育。
王:受苦就是在受教育。真的吗?这话怎么这么耳熟?怎么越听越像毒害百姓的鸦片?跟“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调子?
李:6、教师的矛盾在于让学生受苦,还是帮助他们减轻苦楚。不受苦的教育难以达成心性成熟,灵性成长的目的,受苦太多太深则可能导向摧残生命、扭曲人性和泯灭灵性。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保持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同时,给予与年龄对应的受苦内容和受苦程度,自然是最佳的路径。
王:动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人的共性是趋乐避苦、追求人生幸福。人生一世难免要遭遇痛苦挫折,面对苦楚应该坚忍乐观,但坚忍乐观面对人生的目的绝不是所谓的“达成心性成熟,灵性成长”。
李:7、教师可以为学生适度创造受苦的机会,参与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苦与痛,分担其苦与痛,在分担和参与中帮助学生实现并创造受苦的育人价值,走出一条属于自我的成长之路。
王:每一个老师,他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每一个老师人生的第一要义是追求个人幸福,而不是“在分担和参与中帮助学生实现并创造受苦育人价值中的所谓自我成长”。
李:8、教师通过参与受教育之苦,参与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学生明白:教师每时每刻都在参与着自己的学习劳作,分担着自己的苦与痛,自己的苦就是教师的苦,从而使学生对老师的苦也感同身受,体验和参与教师的教育之苦,进而参与教师的生命成长。由此,教师与学生就结成了苦难共同体,其共同的信念是:我们都是为教与学而操劳的人,为教育和成长而受苦的人。
王:达尔文说:“我所学习到的任何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周国平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
老师要成就老师自己,学生要成为学生自己,各人走各人的人生道路,这是必然结局。学生的苦就是学生的苦,老师的苦就是老师的苦,根本没有必要也根本没有办法结成所谓的“苦难共同体:为教与学而操劳、为教育和成长而受苦的人”。
上帝说:“人生,就意味着苦难和罪恶。”这很有点像李学者的腔调。但美国人的教科书上说:“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这就大不一样了!我在《一生快乐的哲学思考》一文中说: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努力让自己一辈子快乐、努力让更多人一辈子快乐。人生的目标是为自己一辈子快乐,那么凡是对自己一生幸福有用、有益、有帮助的,是自己一生幸福所需要的,就是有价值的;凡是对自己一辈子快乐无关的、有害的、是自己一生快乐不需要的,就是无价值的。这就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观。这就更不一样了:学习如果只是受苦教育那它对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再对照一下许锡良在《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教育的源头》一文中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这种教育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赋予学习中的创造性快乐。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学会发现、思考和探究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生根发芽。受苦教育却是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其他兴趣与爱好,更容易使他们的好奇天性、思考能力与想像力遭到破坏。”
就更感觉李学者“受教育就是受苦”之论断的荒唐而不能接受了!
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对中国“为学未有欢喜境界”异常厌恶,断言此为“民族丧亡之象”,
这实在是令人警醒之言。我们应该找回生活和学习中已经丢失的那份乐趣。而不应该用什么狗屁不通的“受教育就是受苦”理论来愚弄和误导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