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简书,发现自己开始简书的写作输出也快一年了,不知觉已经写了四十多篇文章。
虽然这个量看起来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感悟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但是发现,虽然有这样的量,这个量却没有变成一种大于数量之和的整体成果:
内容比较碎,写什么类型的都有,想给自己的简书账号归个专题,都不知道归哪好。就像一个没有定位的大众产品,
有时候不知道写什么主题好,还会陷入一种纠结,最后可能是牙疼一番大家都在热议的话题感悟云云。
不把眼光只放在一个社群里
一开始写作比较多的是思考自己所处的社群,比如读者是班级里的战友,然后思考什么样的文章他们会想看,点击率高?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的话,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锻炼的角度。
有些人喜欢看干货类文章,感觉有种快速学到东西的满足感。
所以有很多人都写类似“干货”的文章,把学习的内容按结构精简下,甚至是目录标题内容抄一遍,就扔给读者消化了,虽然一篇文章排版结构看起来很舒服,却称不上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对于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相当有限。
对于读者的意义和收获也不大,只是增加了信息负担。
从功利的角度,慢慢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希望的是借写作的输出来提升自己的输入效率和质量,提升自己更多的能力,积累自己的影响力。
需要一个主题
我们说写文章要一个主题鲜明,写本书需要一个主题、运营一个公众号更需要一个主题;
例如分情感心理的、理财的、经济的、摄影的、前沿新资讯的等等。
这个主题是自己比较擅长和喜欢,或是自己身在这样的主题里的。
这样的话,每次的积累都有一个目标和方向性,也容易有一个质的变化。
建立系统性的思考
虽然无论如何,写作输出的坚持,都能够带来成长,但是若想要有更加高效的提升,就得在某个主题领域里做到专注而深入的学习积累和输出。
要考虑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和成长,变成一种真正的价值输出,可以以一个时间段为周期,就像查理芒格每几年或者是每隔一段时间周期花大块时间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技能一样。现在很多大咖都是这么做,当然前提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深耕,并有所成就。
所以
我想需要对自己的输出做一个规划,这样才会有时间的复利,当自己回看时,这是一个系统的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最近就在尝试写与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内容,梳理知识架构,写作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写得比较概括性了,而是细而深入。
若说写一篇干货文章,是把一本书的内容概括在一篇文章里。而现在是像写书一样,把内容拆分细化成篇,最后积累成书。
如此,每次的学习和输出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内容,也就不用每次烦恼要写一篇什么主题的文章。反正写都是写,而这样回头看时才会有一种扎实的积累感,建立起系统化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