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某文,感

文学功底较差,言语比较粗俗,望见谅

看到一篇读书与不读书者的区别,有感而发

前提(我都是基于论证的,也可能我前提就错了),个人理解。

1.正常人和正常人的心理区别主要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性格的区别

2.书不都是有滋养的书

3.阅读相同的内容不会给人长进

4.奔着剧情去读书与看电视剧和刷抖音无异

5.知识的知指代知其然,识指代所以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称为知识。应该称为了解。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经典并非不可超越,也并非无可挑剔

我们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读书。把论语读一遍算读书,把小黄书读一遍也算读书。读书是什么?字面解释就是捧着书读,书可以是电子书,可以是纸质书。

而读书与读书之间区别甚大。

本人比较功利,看不到陶冶情操带来的心理成长,所以把陶冶情操式的读书看做娱乐项目,我认为陶冶情操和刷抖音无异,区别是一个是拳击运动,一个是高尔夫运动。所以读一些书来陶冶情操跟不读书的人有何区别。穷人天天打高尔夫能证明自己是富人吗。

风俗文化书,科普书,也算不上区别,这算是知其然的层面,本质是了解。了解不分高低,读得多,了解的多,凭什么和了解的少的人拉开区别。你笑我不懂古人文化,我笑你不懂穷苦世俗。有何区别

历史书,如果不是奔着研究去的,那也就算是停留在了解水平,既然是了解水平,我了解的比你少,我难道不能通过非读书方式来获取吗,我不能通过他人的转述来获取吗。所以如果不是研究水平的历史书,大家也读不出什么区别。

哲学书,没的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主义的书。这类书读了,并且运用,学会了,那真区别拉开了。读了,没运用,没学会,那不如不读,省的烦心。

文学书嘛,得看作者,也得看读者。看作者写什么,看读者看什么。也得看时代。时代过了,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思想产物,不符合当代。但反应人性的书一般不过时。这类书读了,有些人读了有思想转变,有些人没用。

技能书,实用书,读了,和不读书的有技能上的区别,方法论上的区别。

然后就是明明是同一主题,同一思想,天天读,倒不如不读书的人看了别人思想提炼的一条抖音。读得再多,有区别吗。

我们不能说读书人和不读书人有什么区别,读书人和读书人自己也有区别。有些读书人读的书和没读一样。而读书人之间差距又天壤之别。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乱,因为太困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