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别人快乐,是慈悲;
能给自己快乐,是智慧。
看不到众生的苦,是自己的慈悲不够。
放不下自己的苦,是自己的智慧不够。
我们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生怕有一点牺牲或委屈,但是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快乐。
“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心里难受、委屈,只是因为与对方争利斗气;自己不计较,别人就伤害不了我们。好好把握自己的善业,自有他人抢不走的福报,因为业果不欺。
甘愿吃亏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吃亏,这才是真正的豁达、积福。外相上虽然在模仿解脱之路,内心却仍然在五欲八风中摇摆,是我们痛苦的根本原因。而此时正是修行之时!
佛陀在《众生迷于幻我,不见真我》中,因一位西方佛教徒的缘起所说的法,指出很多人产生的不可解惑的问题,比如感觉生活很累很辛苦压力很大,为此事感觉烦恼。佛陀告诉我们,人是从无明烦恼结聚成四大的身体,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执着与分别取舍,从来没有停息过一分钟,见到好的喜欢的就高兴,就想获得;不好的就不高兴,不想要,从未停息地这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财和地位,好的荣誉也想要,造成贪著,当贪著强盛就超越道德的规范,不择手段,甚至成为犯罪分子;也有一些人没有去犯罪,树立好的道德,做出好的取舍,因此造成不同的因果:动的是利益众生的念头,就种下好的善根,因会结成果;动的是自私的剥夺他人的念头,就种下恶因;而我们照着《解脱大手印》两大心髓去修行,就是照其涵义去做,不高兴时想到对方是众生,挺可怜的,就会对他们产生出菩萨心肠;无明烦恼产生时,要思维一切不过是幻有,想要生气时就变成欢喜,温暖……当我们一切建立在正见的修行和修法上,眼前产生的好的坏的都是幻化虚假的,不执着就不会烦恼。
如果总是只考虑很短时间的苦乐,就不容易理解佛法的内涵。只看眼前和立足长远,这二者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若能站在生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百年一梦,“吃亏”与“讥讽”都不是事,依佛教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最重要的。而所有的善业都是相应于因缘,如果没有正见的、智慧的引导和辅助,也会被烦恼所染污。犹如美食杂毒,吃了不但不能滋养身体,反而会有损伤。离开了智慧,就没有真正的慈悲,烦恼也会如同杂生的野草,漫延荒芜。
因此,我们常常说,行于世间,要先懂得一些规矩,才不会伤及生命;而学佛,要先学习正确的知见,才不会伤及慧命。
转自802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