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同学们打听到小店后面的山坡上,住着一位姓刘的绅士,清朝时作过翰林 , 后来 告 老还 家 。他 对 诗文 很 有 造诣,家中生活也很富裕。
于是,毛泽东和同学们便想了一个办法——写一首诗送给刘先生,用含蓄的语言表明来访的目的。毛 泽 东 和 同 学 们 很 快 地 写 好 了 一 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诗中的“名郡”、“学尊”都表示了对刘氏的尊重,“白云如晶海”更是赞誉了他能摆脱俗事的缠绕,隐居高山云海的脱 凡 品 格 ; “ 翻 山 渡 水 ” 、 “ 竹 杖 草履”、“沾衣晨露浸饿身”则清楚地反映了学子们求学的艰辛和目前的处境。
诗写好后,签上了他们的真名,并装在写着“刘翰林亲启”的信封里,通过门房送到了刘家。
刘先生读了他们的诗,非常高兴,在书房里亲切地接见了这三个青年,同他们谈论了古典经籍及其注疏问题,并赠送给他们一个包着40个铜板的红纸包。他们拿出其中的几个铜板,饱饱地吃了一顿晚饭。
毛泽东一行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想办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一路上,他们时而到同班同学家里聚居,时而到劝学所和小学校去送对联,时而找农民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时而走访饱学之士谈论经书,时而游历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时而拜谒古刹名寺,同高僧们谈经论道。
在宁乡县的黄材镇,他们还了解了当时农村小集市的贸易情况,替一些店铺写了招牌。后来,他们来到朋友何叔衡家,受到何家全家人的热情接待。
他们在何家住了几夜,看了何家的猪圈、牛栏、菜园和稻田,了解了何家的经济收支与生活状况及何家的历史,走访了何叔衡的堂兄弟 和 附近 的 农民 。 在紧 张 的考 察 活 动中,毛泽东还坚持每天清晨早起,到野外去做“六段操”、看书、追记笔记。
一天,毛泽东一行来到一位姓王的老头家里。王老头小时候上过几年小学,后来又到县衙门里当过几年守卫的差使。毛泽东和他交谈了很长时间。王老头问毛泽东他 们 说, 天 气这 么 热, 你 们出 来 干 什么? 毛泽东答道,我们的家境都不好,又想出来旅行,惟一的办法就是“游学”,一路乞讨。
王老头说,当叫化子并没有什么不 好 ,叫 化 子也 是 人, 而 且是 诚 实 的人, 比 当官 的 要诚 实 的多 。 他告 诉 毛 泽东,当官的多数都不廉洁。
王老头说他当年在县衙门当守卫时,就看到县太爷满脑子想的就是钱,谁想打官司,都得给他送钱送礼,谁送得多,谁就能打赢官司。县太爷所审的每一个案子,都是送礼多的一方赢。
毛泽东听了很惊讶,就问:“县太爷不怕被人告发吗? 输官司的一方有理变成了无理,就不会到省城告他一状吗?”
王 老 头 气 呼 呼 地 说 : “ 怕 什 么 , 他不会在乎的! 在省城里打官司比在县城的花费 更 大。 没 有足 够 的钱 去 贿赂 县 官 ,在省 城 里就 更 没有 打 赢官 司 的希 望 了 。连在 县 里贿 赂 县太 爷 的钱 都 拿不 出 来 ,怎么 能 拿得 出 到省 城 里行 贿 所需 要 的 钱呢? 更何况,官官相护,谁肯为平民百姓说话呢?”
王老头的话在毛泽东的心里激起了万丈怒火。他深深感到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他慨叹:“这是什么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