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之前在公众号看到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文章,觉得很好收藏在印象笔记,今天整理印象笔记读到这篇文章依然感触良多。李希贵校长用了四个问题来阐释他对于教育的理解,虽然我们无法把孩子送入北京十一学校去接受这种更好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对我们每一个家长却都有深深的启发作用。

1.什么是学校?

李希贵校长认为,学校是孩子走上社会之前的社会。

在学校犯错成本低,所以未来真实社会里一个人可能遇到的情况,最好能让孩子在学校里先体验一遍,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成长,家长代替不了孩子的体验,无论你跟他们说什么,他永远也只能去自己重新再来一遍。

2.什么说课程?

在十一学校共有300多门课程,他们在设计、规划和开发课程时,考虑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情形,同时考虑到了每个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以及基于他们未来不同的成长路径、有可能需要的社会场景。

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主张提前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宽度,而只是再增加进度、增加深度。这样导致过早地放弃了孩子们再特定年龄段的各种可能性。

李希贵校长也不主张把一个孩子特别弱的学科硬要补到非常好的程度,不仅仅因为这样机会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样强行遮蔽了孩子真实的状态,给孩子包括家长一个错误的暗示,认为这个学科我还可以,未来也可以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们应该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可以做的是帮他选择一个适合他的跑道,这是保证他未来人生可以持续成功的前提。课程体系的意义在于,不是简单地使学生学到什么,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使他越来越多的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越来越清楚自己的选择。

3.什么叫上学?

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要最大限度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位学生。其实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要最大限度的把选择主动权交给孩子。

只有在选择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选择,一定是靠自己体验,才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上学不是来背书刷题,上学是学会认识世界、学会选择的过程,再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CEO。

4.什么是教育?

教育承担不了那么多任务,现在我们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根据法国一个社会学研究成果,学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只有15%的作用,它与孩子的成长成功只有相关性,唯一和孩子成长成功有因果关系的是家庭

学校教育其实是和家长、社会共同合作,来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唤醒自我。

发现孩子的潜能,不是用眼睛,必须靠他的经历。他一去尝试,有没有潜能马上就自然会显现出来,人的潜能犹如矿产资源,埋得很深。

所以,再每一个窗口期,当你发现孩子短板的时候,要尽快去寻找他可能发展出长板的地方。

我们怎样再每一个窗口期发现孩子的长板?教育学的研究发现,这确实有基本规律。比如说3到8岁说发现孩子艺术和体育天赋的敏感期,这个期间家长应该带他最大限度的去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有些项目你一试就知道了,不行两个星期就算了,有天赋的那些项目就可以长期投入学习,这样孩子学得又快又自信。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

学校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学会选择;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你就有了动力,也就是让孩子装配上属于自己的发动机。

在我们看来,其实学校和教育无非就干这么一件事:帮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通过学会选择和放弃,来真正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里边装配动力、边安上刹车。有了这样的过程后,我相信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学到多少东西这事儿反而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学习会是他一生的事儿。

成功者必然各有特点,但有一个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始终愿意学习,然后不断的去自我成长,接受新的事物。因为他们已经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为自己装配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内动力,有非常明晰的目标感。

英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再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终生成长,从未长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