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知识付费火了,知识付费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关于知识付费的会议日益密集,前不久4月11日吴晓波和新榜投资的小鹅通平台就在北京新疆大厦举办了一场关于知识付费的千人大会,据小鹅通创始人鮑春健分享道:小鹅通上线不到四个月,商户就超过了6000家,总流水已经突破了1.5亿。行业内人士不但对这个数据瞠目结舌,并且好多人都在此之前都没有听说过小鹅通,仿佛是一夜之前冒出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
当初对方负责人和我聊到计划在北京做千人大会,我还小心翼翼地提醒,会议主题过于狭窄,受众会被切割,没有足够大基数,报名人数和到场率可能会有问题,但不曾料到,报名开启后一周内报名就突破了1600人,而不得不提前关闭了报名通道,另外现场的座无虚席都在向我们描述知识付费目前的火爆程度。
一、知识付费为什么这么火?
1、打破支付心理障碍,支付习惯养成。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BAT搭建了日益完善的底层基础,培养了大众的支付习惯,特别是随着微信红包的普及,在某种程度让早已习惯发红包的人们会有一种恍惚,感觉钱不值“钱”,打破了支付上的心理障碍,支付变得轻易而迅速。
2、碎片化信息泛滥,公众普遍缺乏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看到的所有信息,都是是经过过滤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承担了过滤或筛选的功能,被过滤和编辑后的信息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信息相对来说是系统的并具有实用价值。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制造不再是专业媒体机构的专利,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为了吸引眼球,获取公众稀缺的注意力和更多流量,信息不断被炮制出来,制造者不关心信息的有效性、系统性、实用性等,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在我们周遭,使得我们选择成本无限高昂,在支离破碎的乃至虚假的信息前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所以一方面是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泛滥,一方面是我们对优质内容的刚需,同时又缺少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呼唤优质内容并有为之付费的动力。
3、对未来的未知恐惧以及对知识更新的焦虑。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未来存在那么多不确定性,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恐惧使得终生学习变得必须,谁都不想被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抛弃。另外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与虚荣心使得我们总担心比别人差那么一点点,别人侃侃而谈的我却一脸懵逼,好比家长都争前恐后地送小孩参加补习班唯恐自己家的孩子落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成人的世界其实也亦然。
4、众人拾柴火焰高式的“鼓吹”。KOL需要商业化,变现的常规手段不外乎广告、电商,广告对账号的粉丝、流量以及账号本身的品牌调性都有要求,头部KOL账号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以及市场议价能力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泛流量账号依靠本身丰沛的流量通过广点通或售卖面膜等产品盈利,但由于其流量价值单价较低所以单个账号获利有限,所以往往采用“养鸡场”模式,动辄数百个账号,通过规模化来获得高收益。而流量不足的账号对于广告变现只能望洋兴叹。
电商不但考验粉丝数量还更加考验质量——粉丝粘性,这对于购买的转化率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考验选品、仓储、物流、客服、售后等能力,当然依靠目前市场上专门的电商服务机构可以帮助解决除粉丝之外供应链的问题,比如新榜旗下的内容电商平台推物整合了大量商品供应链,并提供电商运营、仓储物流等服务,只用自媒体将自己的“沉默流量”接入推物平台即可,但总有部分自媒体由于粉丝粘性不足,购买转化过低而止步于电商变现。
而知识付费的火爆,让广告、电商变现而不得的账号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好比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纷纷涉足进来,他们看到的是知识付费单价较低(粉丝可能会买单)、虚拟产品(不像电商那么重)就开始幻想通过知识付费来盈利,但是实际上知识付费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粉丝粘性以及购买转化率,同电商逻辑的一致,同样的一条断头路,步行无法通过,难道开车就能逾越?
二、知识经济目前的困境
1、一拥而上必定鱼龙混杂
环境的吵杂以及市场的躁动,投资人的看好,账号制造者盈利的现实压力让所有人合力在一起鼓吹着催熟和引爆知识付费这一波风潮。一窝蜂的涌入也就注定了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某种程度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逐渐”瓦解受众对付费的热情,某种程度这也是有人看衰知识付费,认为这不是风口而是泡沫的缘由。
2、知识付费运营层面的难点
A、打开率和复购率低
目前市场上知识付费的头部平台如喜马拉雅FM、得到、十点课堂等都遇到了打开率走低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精力有限但被不断地分割导致无暇持续打开,复购率低可能由于自身期待的价值与实际得到的效用之间存在心理落差导致用户逃离。
B、课程设计与服务能力与受众期待不匹配
根据每个讲师的个性化情况为其量身打造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没有讲师所在领域相应经验的平台运营人员来说是蛮难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所以往往是讲师自行设计课程,平台运营人员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话语权较弱,这样的课程由于缺少对平台受众需求的洞察,往往会造成与受众期待不匹配。
C、自身流量的“匮乏”
可能你会不以为然,或嗤之以鼻,这不是瞎说吗,不管是罗辑思维的千万用户,还是十点读书的1600万用户,都会分别导向得到和十点课堂的平台,他们都拥有大量的天然流量池,怎么能说自身流量“匮乏”呢?其实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每个平台的知识付费项目分别对应了有可能感兴趣,或许会购买的某一部分特定用户群,等同于每个课程都在不断从大的流量池子里分流并拉走自己的用户,通过漏斗式的层层过滤最够使得用户购买转化。那么随着平台上项目数量不断增加,满足其固定购买转化所需的流量就愈发“匮乏”。那么从外部寻找流量就变得必须,不过大而无当的泛流量在知识付费的转化上会显得苍白无力,转化效果将会差强人意,所以寻找和某个课程的潜在受众所匹配的特定流量就显得颇为重要,那么《雪松音乐会》和《李翔商业内参》所需要的流量特征千差万别,而如何找到这些潜在的流量渠道好像又变得异常艰难。
三、那到底知识付费是泡沫or风口?
1、鱼龙混杂造成用户期待下降将随着市场的成熟,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时间和市场验证,受众口碑将会筛出使优质内容,并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2、打开率和复购率的降低其实是市场上的正常波动,新的事物降临时,大众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一哄而上,其中不乏冲动购买,待到一切喧哗归于平带,冷静下来后就会理性判断所购买的课程与自己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打开率低、复购率低也就不难理解,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些课程以次充好,造成用户逃离,不过这些现象交给市场的优胜劣汰。
3、流量的匮乏的解决方案就是找到和相应课程潜在受众相匹配的流量通道。那么我们继续顺藤摸瓜,目前流量大多聚集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移动端,其中众所周知微信流量是其中巨无霸,微信生态中微信公众号就好比一本本风格迥异的杂志,一个个天然充沛的流量池,那么只用根据所需要的受众特性来寻找相应的公众号即可,比如《雪松音乐会》可以寻找做古典音乐类的账号,比如“橄榄古典音乐会”。
那么问题又来了,课程的购买转化需要巨大的流量来支持,需要庞大的高度匹配账号群做支持,如果这样一个一个人工去查找沟通,那么对巨大流量的需求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别急,新榜最近将会上线“知识付费”分销平台,一方面将优质的课程接入分销平台,成为喜马拉雅FM、得到、十点课堂等平台的课程代理平台,另一方面将依托新榜巨大的自媒体资源,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将相匹配的精准流量源源不断的导入,三者各得其所。
综上所述,所有的难点将不会是难点,由于碎片化的信息泛滥将长期存在,公众对未来未知的恐惧和对知识更新的焦虑将亦将长期存在,但是缺乏从碎片化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以只用潜心去设计出稀缺的优质课程内容,并不断打磨并提升服务能力,公众自然具有付费的意愿和动力,那么在不远的时间里知识付费将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