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43 2016-5-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S点评:再谈规矩的遵守和灵活性的问题。
标准化的重要性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们重庆那么多美食,为什么一到外地就变味了呢?
那年和朋友去丽江旅游。在一条美食街上,目之所及,全是重庆菜馆。
我想吃当地的食物,但朋友执意要吃重庆的味道,于是就挑了一家规模比较大的、打着“重庆菜”旗号的饭店。结果,每一道菜都不是地道的重庆味儿。
回来后,我跟大家提起这事儿。他们都说:“肯定啊,你们在外地,怎么可能吃到正宗的重庆菜呢?”
但我同时也想到一个反例:重庆距离丽江,不过一千多公里,做的菜都差别那么大;而距离中国半个地球的麦当劳,却可以算得上是“原汁原味”?
究其原因,在于麦当劳有自己的“规矩”——从厂商的供货到产品的供货到产品的制作到产品的提供及服务,一切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
中国的厨师炒菜,凭的是经验:少许盐、少许油、少许料酒和淀粉......
外国的厨师做饭,靠的是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确。
在网上看到,德国人的厨房里,温度计、量杯、滴管、天平、计时器一应俱全,搞得像实验室一样。这就是别人的“标准化流程”。
而在重庆,如果有一家火锅店的味道不如以前了,我们就会说:肯定是换了厨师。
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换个厨师,味道就是天壤之别。所以,不少餐馆的老板都会花大价钱去请一位厨师。
而麦当劳这样的连锁店,因为有自己一套“生产流程”,只要按照说明书操作,谁都可以做出汉堡来。味道虽然不怎么样,但也不会差太多。
除了快餐店,别的企业如果想建立起一定的规模来,也需要自己的“标准化流程”。
据说,在万达,每个新员工都能拿到一册“工作法”,里面包含了“开会、识人、培训、做制度、年会、活动、传播、做计划……”等环节的标准流程,涵盖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样,既帮助新人了解工作、快速上手,又节省了培训的时间。
甚至在好莱坞,也有电影拍摄的标准“流水线”。
所以,只有标准化、流程化,才能让一件产品扩大规模,从而走得更远。
但是,如果一切都在“规则”的控制下,变得标准化了,那还有创新可言吗?
当然,环境在变,一些流程和规则,如果不能适应变化,就会变成阻碍。这就需要进行适度的改进和创新;但这种改进和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规则”的基础之上的,而非全盘否定、打碎重来。
如果说,“规则”是本,那么,“创新”就是末,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还记得在丽江的最后一天,我独自去吃晚餐。这次我很庆幸的找到了一家麦当劳。
因为,全世界的麦当劳汉堡,差不多都一个味儿。
(虽然算不上太好吃)
宇枫
20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