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与人的可效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比较多的机器人科幻电影中体现了这种不平等,机器人虽然出尽风头,终究只是力量和功能的载体(《终结者》等),人才是伦理主角。但也有不少电影如《机器管家》,《人工智能》,《我,机器人》引起一点从机器人出发的思考,讨论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机器人的身份与伦理问题。

    《机器与人》是埃森哲人工智能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保罗·多尔蒂与埃森哲研究部信息技术和商业研究领域董事总经理詹姆斯·威尔逊合著的书籍。

      自人工智能问世以来,人们普遍持有人机对立的观点,且无时无刻不在害怕自己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作者认为,是时候抛开这些无谓的担忧了,因为人类社会正走向一个与机器共融共生的时代。

    《人工智能》里面那些在屠杀场被反机器人狂欢者们肢解的机器人们都有存活下来的愿望,他们躲避搜查,去垃圾堆找替换的配件,在屠宰者面前无力求情。小男孩David令人动容,狂欢人群因为他的外表和求救解救了他,但那些外形不那么人类化的机器,或者是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意识的机器,我们是否就认为他们不是real and unique,就可以任意对待呢?       仅仅是类人形肢体的机器受到推搡摔倒,已经令不少人发生同情。不知道我们对机器的感情是否过早来到了?亦或是在离开幻想世界的现实中,我们已经开始处理这种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了?

      当然实际上,截至目前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实现的迹象,没有自我的意识和思考,连看似随机的反馈也只是对命令的穷举处理。伦理问题虽然还没有出现,可这无疑是摆在未来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不影响我们对未来的信心。

      人工智能可以让人类工作者变得更加人性化,一些机械性的管理工作,如货品计价、簿记、投诉、形式处理和调度,最初都是伴随着标准IT技术的应用和产生,为的是应对机器人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局限性。维珍铁路公司应用的系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后台自动化程序,可以用来分析和适应非结构化数据以及突然流入的数据潮。目前,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如计算机视觉或机器学习工具)可以用来分析非结构化数据或复杂的信息。系统可以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档,并将正确的数值输入表格和数据库以提供进一步操作。另外,更为先进的系统还应用了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

      我们无法掌握未来的发展,但要及时做好准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白皮书前期在国标委工业二部和工信部科技司的指导下,通过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演进情况,分析人工智能的技术热...
    笔名辉哥阅读 24,358评论 2 143
  • 关于Mongodb的全面总结 MongoDB的内部构造《MongoDB The Definitive Guide》...
    中v中阅读 32,105评论 2 89
  • 二十岁左右,大好的青春年华,就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冉冉升起。 这个年纪,所有为生活让路的,都不该是梦想;有些疼...
    般若玖阅读 1,345评论 0 0
  • 这两天似乎贾布斯与雷布斯,在撕。 各种撕逼,让人觉得似乎好一出大戏就要上演,围观群众或者已经搬着小板凳或者已经坐下...
    叶寒的私人空间阅读 1,040评论 0 0
  • 年幼时, 父亲是不苟言笑的慈父。 是屁股上那一道道的手印, 是熟睡时梦里的恶魔之像, 是贪玩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总...
    解放思想放眼世界阅读 1,76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