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节课“好文章的5个标准”,找出你认为写得特别好的3篇文章,并且分别阐述每一篇文章好在哪里,不低于300字。
好文章五点:
1.提供新知,创造价值。
2.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3.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4.容易理解,不能高冷。
5.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好的文章,一定是要能带给我们启发的,掩卷之余,我们对世界,会多一层思考。以下我所选取的三篇不同类型的文章,都符合好文章的标准。
第一篇:《我那些购物只用拼多多的朋友们》作者:阿何
https://mp.weixin.qq.com/s/EibZwclx9pOqFi1jLyH5wg
一个靠售卖低质产品的购物平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能够走红并且上市,是很不可思议的。但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答案——拼多多有多火,就说明中国人有多穷!(提供价值,创造新知)
拼多多为什么火?作者从低收入的生活在小地方的朋友入手,超低价格的平台拯救了他们压力山大的经济状况,品质已经不重要了。即便是收入不错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也因为背负房贷、养老、育小的沉重压力,让自身消费水平退化到“能用就行”。
为了论证“中国人有多穷”,作者给出了具体的数据,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3000万人年总收入不超过2300元,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现在的市场份额还没有覆盖到中国80%的人口,未来规模还将扩大。
最后,宕开一笔写和珅的故事,类比论证中国人不在乎品质,只要能活着就好。拼多多走红,我们不应该批判消费水平的降级,而是应该更深的思考,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到底是怎样的。(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不管是家乡为生活所苦的同学,还是大城市生活的白领,他们都是我们身边能够看得见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和他们一样在为生计奔波,完全就是自己的故事,很多场景能够引起共鸣。(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从自己参团,老同学踩过的坑,农村孩子如何在低质生活中长大,身边白领也融入拼多多,这背后的生存现状,与批判者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责,到引领人们去思考:如果没有拼多多,如何满足它顾客群的需求。信息量非常大,全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例子,都能让你思考。(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我们看拼多多的奇迹,高端人士研究黄峥的商业策略,而作者关注中国人的生活现状,接地气的场景特别能够打动读者,哪怕是作者本人,作为发声者,也亲自经历过使用拼多多购物平台。产品品质是符合客观评论的,没有一点让人质疑。商业策略老百姓够不着,也不想去理解,而生活本身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阅读体验,既亲民,又能多那么一点的思考,是一篇接近大众的好文章。(容易理解,不能高冷)
第二篇:《马铃薯》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是大家,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好文章,《五味》这部散文集主要是写“吃”,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人能把“吃”写到像汪曾祺这样的人生境界。《马铃薯》是选自《五味》其中的一篇,虽不是我最喜欢的,但是,同样的题目给到我,大概只能从百度上去追溯一下它的历史,再多加一篇烹饪食谱,再无其它。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写的。
单从题目看,它就无法高冷,没有哪一个寻常百姓不知道,但是汪曾祺笔下的马铃薯是有灵魂的,它承载着作者在摘下右派分子的帽子,无处可去那一个时期的迷茫心态,也正是这一个无事可干的下放时期,让他更深的接近农民,对农民朴实却艰苦的生活极度同情,于是发出感叹: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国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这句大白话道出了他的感情——愿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繁荣。(提供价值,创造新知)
这篇不是观点文,它更像是科普文,从各地对马铃薯不同的叫法,到它的生长过程,各地的不同吃法,甚至是发现一点科研成果,马铃薯的历史以及它曾经承载过的爱国意义,一一数来,信息量极大,当中又还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细述马铃薯的花朵果实,不同地区的民风作介绍,信息是一个接着一个,密度非常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密集的信息量,文章篇幅却不长,全篇可以做到没有一个废字,足见其语言功力之深厚。(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说它是科普文也不尽然,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更多的像是闲话家常,文中穿插的画马铃薯花和果实,哪种吃法更好吃,让你恨不得马上去尝试一下,毕竟,“吃”是《五味》的主线。马铃薯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种食物。(容易理解,不能高冷)
作者写自己那一段迷茫的心境,只用了三个字——说不清,但是投入到对马铃薯的观察研究,乡间生活的闲适野趣,无聊用画笔打发时间,就好像一个朋友跟你娓娓道来,完全感受不到他身上有多么耀眼的光芒。(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文章通过马铃薯这一平常事物,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虽身处逆境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再升华到对中国农民的关切,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每件小事看似信手拈来,却是为整个思想的升华在作铺垫,既亲切有趣,又有所启发。(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第三篇:《“头号公敌”特朗普》来源:公众号 远读重洋
https://mp.weixin.qq.com/s/SdkIkEiXcyY_IQEGyTfCJA
写人物传记,一般都无法去评判他“好”或是“坏”,我们看传记,更多是看人物身上的成功因素,特朗普算是当下一个热点,舆论对他的评价负面居多,这也是作者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被视为“头号公敌”的特朗普,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有没有另一面。(提供价值,创造新知)
文章比较长,重点围绕着特朗普生活的人物,展开论述特朗普的“为达目的,与全世界为敌都在所不惜”人生观。分别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他的伴侣、他的合作伙伴,特朗普每一次人生的转机都和这些人密不可分,大量详实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特朗普。(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结论说他好还是不好,只是每一次他的成就背后都有一些关键因素起作用,你或许可以说他幸运,但是作者告诉你,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或许才是他幸运的原因。(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文章对特朗普不踩不舔,客观叙事,我们既像在看连续剧,又像是在看邻家的家长里短。总之很热闹。(容易理解,不能高冷)(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文章结尾用了时间回溯的方法,1980年记者采访他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今天破产了,明天会做什么?”他说:“也许我会竞选总统”。
故事的脚本,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写好了,其实也带给我们一个思考:每一个被骂的人,你之所以痛恨他,或许不是因为他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