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今天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看看什么是自信。
我们先看看百度百科对自信的描述:
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自信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哪一个领域,自信都是无比重要的。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正是有了自信,人们才充满了睿智,你和我的心中才升腾起无尽的希望。人们有了自信就更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茂盛更灿烂。自信是让生活处处是舞台,让人生越过越精彩的一种因素。
以及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
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它是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
在以上给出的定义中提到“积极评价”,这个积极如何理解,是需要智慧的。当然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相较于定义而言,百度百科对“自信”的基本描述,更加地朴实贴切。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不足,相信自己的优秀,也相信自己的无奈,总之相信自己身体与内心的一切。
自信是与生俱来的吗?相信大家都会有一样的答案:当然不是。
否则不同的人面对困境、挫折、痛苦等,怎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
那么一个人自信最初的来源在哪儿呢?
虽然人的自信,可能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渐培养或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最初的自信一定与原生家庭和养育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而身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教育专家是如何拆解自信养成的底层逻辑的。
以上提出的一些观点,是不是让我们对自信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是更深层次的认知。当然也可能是颠覆了一些人的认知的。
——自信是不论自己有什么感受都能感到自在。
这也许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做更好的自己”吧,作为父母不是在管理孩子 ,也不是要控制孩子,也不要企图改变孩子。父母终归要逐渐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要接受终将看到的是孩子远去的背影。孩子人生的方向盘必须也必将由他自己掌控,所以要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驾驶的掌控感。
同样作为家长,我也频繁的会觉察到自己的焦虑,仔细品位一下,这焦虑更多的是作为家长的我自己的感受而已。根源无非是来自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孩子能够马上提升成绩与排名,希望孩子一下子考上高中,一下子就考上大学,迅速成为我心中想象的那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期望呢?这也源自我们这个年代(70后、80后)的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很多那个年代的人,当初从小县城考入大学,从农村户口(农民角色的可能)取得了城市户口(职业化人群),面对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未来,有着莫名的担忧或恐惧,于是把自己的经历、身心经历的感觉化为手中仅有的工具,施加在孩子身上,试图让自己有掌控未来的感觉。说到底,这焦虑只是父母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自己”。当然如果各位也与我一样有着焦虑,也可能尝试着自我觉察一下,寻找到真正的那个自我,而不是以第三视角对孩子的自我指手画脚。
当我们去真正感受自我的时候,才会发现我们有可能接纳自己,进而才有可能接纳孩子成为他自己。我们和孩子共同去寻找自己,各自有空间相信自己的感受,不否认不回避,才能成为自己。
下面说一个我“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的亲身体会,在此也作为一个回味记录。
城市中往往会有些地方,存在一些自发形成的劳工市场,有很多的建筑工、水电工、装修工在那儿等活,而这些人又以五六十岁的男性居多。我家附近就是这么一个场所,一个菜市场的附近,经常街道边挤满了等活的人。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我都会在心底对这些人,有莫名的厌恶感,会觉得他们随地而坐阻挡了人行道,有的人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行为上我会不自然地离他们远一点,躲得远一些。可是每当我做出这种表现时,又会觉得,我不应该这样,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文明,每个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不能以貌取人等。自己的内心每每纠结,却又不明所以。
后来和妻子谈及此事,我说:“我知道不应该讨厌这些人,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我父亲是一辈子给人盖房子的建筑工人。)妻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提醒我说:“我很理解你,你讨厌他们,就像是讨厌了自己的父亲一样,所以你觉得这样的感觉不好。”我细细体味她说的话,发现自己真的是这样的感受。可能我为什么会讨厌他们呢,他们和我的父亲一样是凭自己的辛苦赚钱的劳动人民?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着装和行为吗?我继续接着去寻找自己。我发现,在我小时候,母亲经常会表达“盖房子的人(工作)又累又被人看不起”,她一直对父亲的工作的评价不高。所以在考大学报志愿时,我坚决不选的专业就是建筑类。这一刻我明白了,我讨厌他们是因为我有一个核心信念“建筑工人被人看不起”,我配合了母亲的权威期待;我不该讨厌他们是因为他们象征着父亲的辛苦,我不该否认父亲。我既讨厌那些建筑工人,而又纠结不该去讨厌他们,都是我自己,是我人生的AB面。这部分的“我自己”是源自于“父母”,源自于三四十年前的家庭的。
说这些,我并不是要去指责父母,而是为了和自己和解,去更深层地认知自己。同时自己如今也已身为父母,认知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捉摸的影响,所以更加需要提升对自己的认知,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需要让他们向内求,而不是依靠我们给他的赞美形成向外求的习惯。同样的,对于成人而言,我们也需要向内求,接纳自己的焦虑,接纳自己的认知,从而有意识地学习提升;而不是向外(孩子的成绩与成长)求,祈求孩子成为我未曾实现的未来,希望孩子给我带来面子,通过孩子的成功为自己带来价值。
我们不能把自己曾经遭遇过不被接纳、不被理解,或曾被人劝说自己感受的经历,再次复演;看不到孩子自己的感受,却希望他成为他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以否认他的感受、牺牲他的成长为代价满足父母的自我感受,却希望在他长大时一下子就能做自己,能够当机立断,果敢独立。
所以,自信是信任自己,帮孩子培养自信就是教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觉。这需要父母从信任自己的感觉开始,建立父母的自信开始。
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我相信:
没有说教,只有示范!没有改变,只有影响!
没有突然发生的问题,只有突然发现的问题!
智慧父母会先于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父母的一点点改变,都会被孩子看见;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