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设计师佐藤大的一本设计方法书,涉及创意、涉及、问题发现与解决、设计沟通等问题。其中关于创意量产的方法比较有价值,对于设计以及解决问题也都有独特的论述。
关于正确发现问题
1. 尝试从众多干扰项中慢慢排除:排除的标准就是去掉它也不影响整个事物的发展;
2. 不是将商品放在货架上,而是将已经存在却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东西呈现出来,设计出让顾客想主动往前迈出半步的商品;不需要创造子虚乌有的东西,只需要用本来应该存在于那里的东西将空白补充完整。
3. 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努力将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事实需求找出来,探寻问题的核心、找到隐藏的需求。
4. 大脑认知机制:认知→理解→判断思考→记住。所以多去关注那些好像在哪里见过的似曾相识的东西,进行二次审视,如一本书看两次;项目推进中也要二次审视,回头找到第一印象。
5. 虽然很美,但是没有给人留下任何特别记忆的作品是循规蹈矩、一本正经的垃圾。
6. 如果一款香水中只包含好闻的味道,是很难出彩的,但如果加入一点特别的味道,如臭味,却意外地能获得吸引力。完美无瑕的产品也会让人失去兴趣,个性在市场上非常重要。
7. 不要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钻研,要尝试新事物,尝试抓住机会,尝试解决麻烦。
8. 人的脑部也和肌肉类似,会慢慢发生变化,有意识地训练大脑,也能让它在某一方面变得特别厉害。
9. 机会也是符合漏斗模型的,机会面前人人并不平等:召唤机会(主动找机会/让机会来找你)→ 注意机会(意识到这是机会而不仅仅是麻烦或问题)→抓住机会(不怕麻烦不避开)。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人越来越少,符合漏斗模型。
10. 一看到就欣喜若狂的,不是真正的机会,看似麻烦的选择往往蕴含绝妙的机会,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11. 不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去寻找一定能被解决的问题,找到漂亮的问题(市场才是从问题中去寻找答案的技巧)。
关于创意量产化
1. 灵感不仅仅可能存在于你认为可能存在的地方,所以经常会出现“明明就在这附近,怎么会找不到呢”的状况。专注于某件事物常常意味着无视其他一切。
2. 培养“周边视觉——模糊视觉”能力:无论看到什么,都要第一时间将它和另外一个事物连在一起观察。
3. 每天规律地产出一定的灵感和创意,面对无关紧要的、理所当然的、本该如此的事情也要稍作思考,才能练就信手练来的职业素养。
4. 放松以保持张力:不要一直神经紧绷,变化往往是产生压力和不安全感的根源,所以经常处于不变——规律之中会有利于在关键时刻爆发惊人能量。
5. 人的心理:既喜欢不一样的东西,又不想舍弃和大家保持一致的安全感。所以在这几种加入一些令人怀恋的、曾经有过的体验,能带来安全感,使其虽一眼不能看出,但又有隐隐约约的相似感即可越是大众的越需要让人感到这个产品就是他们想要的感觉;针对小众人群的设计也要给其“这是为我量身定做” 的感觉。
6. 换个角度,山不转水转;换个搭配,往往能创造出新东西。
7. 零碎笔记记录创意的方法:一有空闲,就练习“虚拟头脑风暴”,模拟面对客户的情形;每隔几周对创意纸条进行一次清理;虚拟头脑风暴可以虚拟自己是用户、开发者、部长、职员等,换个身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8. 创意设计硬度原理:软→硬,抽象→具体。脑海→草图→画面→立体物。退一步,将看到的创意成品重新抽象化。
9. 建立创意设计输入输出的良性循环:输入方面,不要非黑即白地看事物,维持灰色状态;将数字文字信息在头脑中图像化;积极地理解事物,把其优点和不足都先看作优点,平常心看待事物的缺点;输出方面,舍得放出想法哪怕想法是错的,重要的是持续放出;设定输入日、输出日。
10. 当创意久久没有进展时果断终止,设立一个阈值、预警机制,到达后就停止。
11. 决断的诀窍:尽早犯错,因为迟来的判断比错误更可怕。
12. 创造环境:人类是依赖环境的动物,创造利于大脑处于舒适区的环境。
13. 有了99%的逻辑思考,然后才有1%的创意感觉。
14. 左脑右脑有分工,应让两者协同工作,左脑逻辑思考,右脑创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