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着重体现在对学生良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这就要求相应地改变教师的教法及教师的角色定位,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包括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本文就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这一角色来谈谈其策略。 “教、学、管”三法同步,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确途经,“管”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时准备地非常充分,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了实物,可课堂效果却很不理想。有不少学生游离课堂,老师不得不在授课的过程中停下来三番五次地维持课堂听讲纪律,上课结束后老师也觉得很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我发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课堂的组织能力欠缺引起的。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老师的性情、学识、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都是影响和制约教学效果的客观原因,这些原因不是主要因素,课堂教学起决定因素的应该是教师个人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怎么去提高这种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指课堂上老师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每个学生合理地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的能力。通常来说,课堂组织能力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先谈对教师自己的管理,再说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先管好自己。
1.从纪律上管好自己。我深深明白“己不正,不能正人”的道理。注重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每接任一班的语文课,先对我自己约法三章,如,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出去,不喝水,不接打手机、不扔杂物等等。我们老师很烦课题上有同学制造声音干扰教学,可到自己身上,就感觉无所谓,学生毕竟是学生,不能跟老师一样,我认为这样想法是错误的。我给新生上第一节课,就给学生提出来,我的手机,课堂上响了,我主动把手机摔了,如果我忘了或不主动的话,同学们可以强烈要求我把手机拿出来毁掉。如果哪位同学发现我在任何地方乱扔垃圾,你提出来,我缴给你100元罚款。
2.从学习上管好自己。叫学生读名著,自己也抽空读名著,并把自己的读后感给学生及时交流。让学生写作文,自己要么写下水作文,要么口头说一个片段,为学生打开思路,指点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法可学,即:由“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
3.从备课上管好自己。每讲一课,先备教材,再备学生,后备教法。使自己的教学有充实的内容、有明显的针对性、有合适学生知识储备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4.提高课堂对学生的管理能力。首先需要老师修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在授课班级上课伊始,教师就要养成习惯——留心观察班级学生的特点,观察每个个体上课的表现,观察小组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以及小组的凝聚力。观察力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只有通过真实的观察,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引导,也就是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便于发现学生的思想苗头与情绪波动,从而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出科学地判断,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其次,提高课堂管理能力还需要老师进行课堂用语的修炼。语言是教师课堂的法宝,一句恰当的激励,一句中肯的提醒,一句落地有声的要求,都会从学生的视觉进入学生内心,对学生约束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起到一语中的之功效。
二.组织学生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要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参与,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与老师的平等。这种平等着重是指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源自师生的心灵交流。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心灵交流的前提。“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比如,在讲《桥之美》这一篇课文时,我提出,你认为“桥之美”表现在哪里?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我又提出在作者吴冠中的眼里,“桥之美”表现在哪里?许多学生同学就说不上来了,我就势说,每个人的审美观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不少学生低着脑袋不敢正视教师,这就告诉老师同学们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时老师的举动会对全班的学习气氛有很大的影响,我说:“不瞒你们,起初我也不敢说桥都美在哪里。后来我知道答案了,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答案的?”有个同学不假思索的说你见的桥多呗!我摇摇头,我一说出答案,大家会感觉这太简单了,我是在课文中找到的。教室里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后,那些低着头的学生又重新抬起头,眼睛里充满自信的眼神。学生主动地探寻课文,捕捉答案。这中间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平等与和谐,这就为下一步的继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特别是老师对待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平等。“你讲得太好了!”、“你真能干!”、“老师为你彩!”、“你说的答案很有创意,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等激励性话语,不能只“奉献”给学优生而少量“施舍”给学困生。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困生有试一试的冲动,对于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展示他们的答案,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萌发进步的欲望。比如,在总结“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异同时,许多学生讲了不少的区别,教室里全班同学都在沉思,突然一位学习成绩在班里基本上是最差的同学举手了,这对全班同学来说可都是一个惊奇。这时老师故意把声量放大了许多来叫这位同学回答,他站起来后,有点羞涩地轻声说道:“我认为它们的构成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叫法不一样,所起的作用也不样。”他的话刚讲完,我表现出很激动的样子使劲地鼓掌。在老师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也开始鼓掌了。我趁势说道:“感谢你,你告诉了我们大家要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的道理,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这位同学在后面的课中,听讲始终非常认真,而且有机会就举手发言。
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初中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有限,课堂上难免会分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管理缺乏机智,必会导致课堂一团糟的局面。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调控能力,学生疲倦时,借用一些必要的外部刺激来调整学生的状态,如奖励,游戏,对抗等。学生课堂过于随意,那就要通过教师引导使他们调整到专心投入的状态,学生课堂过于拘谨,就需要通过教师引导使他们调节到轻松愉悦的情态。
1.管的合情,让学生产生共鸣。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集体,你们想学好,我想教好,在教学上取得好的成绩,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彼此平等,我们对任何同学都不歧视,不放弃。我愿做大家的良师益友,为以后的生活增添美好的回忆。
2.管的合理,让学生心里佩服。
由于,你们的约束力还不够强,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正像园丁要想花树成形,要不断地修剪打理,干什么事情,都有规矩,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国有法律,我们上课也要有规矩,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上也要有统一的纪律:做好课前准备(物质准备——一本书、一个本、一支笔;精神准备——上节课学习的什么,本节课要学什么。)、坐姿端正、眼看老师手、耳听老师口、思想跟着老师走、提问问题时,勤于思考,勤于动口、做练习时,深入思考,勤于动手。
3.管的得法,让学生容易接受。
我曾经中途接过一个差班,课堂一盘散沙,同学们信口开河、为所欲为。要管的太多了,但我没有草木皆兵,打倒一大片,而是先从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一级一级管下去,以好的影响差的,慢慢班风好转了。我想,要是一开始,就找班上表现最差的同学,叫他做到这点、做好那点,那恐怕不可行。相对而言,好的同学,他的毛病会少些,让他改掉一个缺点,培养一个优点,他就容易做到;相反,你让一个毛病成堆、恶习满身的同学短时间改掉许多毛病,那是很不现实的。
4.管的有果,让学生看到成绩。
我曾经在一个班上课,我感觉非常重要的东西,说几遍都不见有多少同学拿笔记,这可愁坏了我,我就把大目标划分为小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越走离目标越近。课堂上不断提醒记书头笔记,可由于视野有限,再加上有时候,老师讲到重点处,动情处,一投入,对每个同学的行为观察不到位,不免有疏漏的地方,等下课一看,或无意中发现不记笔记的仍大有人在。我除了加强课堂管理,更注重个别抽查,例如,下课了,找一列同学的书看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他写完才下课,经过几次抽查,同学们就逐步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管的有序了,循序渐进,才有了成效。如果,你急于求成,一天就想让学生有很大改变,性急可吃不了热米饭,只能是生气、急躁,甚至发怒,但收效并不大。
总之,管理是一门学问,只要教师在平时对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多反思,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管到点子上,管到关键处,课堂教学一定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