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在一个音频课上听到,大致意思是有些人擅长通过文字来交流与沟通,而有些人则擅长通过语音来交流与沟通。
音频课中还例举了著名的美国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就不擅长通过语音来获取信息,对于记者的即兴采访经常回答得词不答意。所以通常他会让助手先事先收集记者要采访的问题,通过看文稿上的问题,他就能回答得很好了。
我随后问了身边的几个人,喜欢看文字还是喜欢听?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而我,是喜欢看文字而不习惯于听的,喜欢写而不喜欢说的人。
比如说在听音频课时,我总爱将听到的信息先在头脑里转化成文字进行琢磨与理解,光听还不行,还一定要正儿八经拿笔边听边记录下来才算完事,不写就不舒服。
2
讯飞语记是输入语音转化为文字的一种工作,虽然正确率离百分之一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各写作者中还是很受欢迎的,毕竟能提高效率。
最近,我写了几篇文,其中两篇是尝试用讯飞语记写的,其余几篇是用电脑边想边输入内容的。
用讯飞语记写的两篇被评价为“过于口语化,语言较为啰嗦”,其余的几篇并没有提到类似的问题,有一篇关于旅行所感的文章还被评价为“水平有提高,成熟而有韵味”。(都是小平台,就不说是哪里给的评价了。)
这个现象我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一直反思是自己在修改时没有认真、努力地好好修改,以致出现了这种情况。
后来,在工作中,因同事间用文字或语音在进行沟通工作业务上出现了分歧,我才联想到之前所听到的事例。
3
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有很多,大到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个人成长过程,小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习惯、日积月累的结果。也许有些人从小就有机会在各种场合进行表达、演讲,有些人从小就闷声躲在一边看书。我就是后者。
我们的目的是好好交流好好沟通,写出好文章。所以不必过于纠结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性,归结到我身上,我反思以下几点是我要进行修正的地方:
1. 基于目前的写作新手状况,我还是回归到用文字输入的状态,保证思维转化到文字的表达书面化。
2. 加强写作主题的凝聚性,保证素材收集的符合性,以及框架结构的紧凑性。这些不牢固,在语音表达中就会涣散,词不达意。当然也是适用于文字写作的。
3. 努力训练自己的语音输入的信息接收能力,多听正式的语音节目,如听书、演讲等,一点一点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4. 语言跟不上思维速度是最关键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还需要训练自己的输出,可以自己或找小伙伴进行围绕一个主题的即兴小小作文,多积累。
5. 最后,还是要不断修炼内力,多看经典、多看书,形成自己的语言库。
为了用上讯飞语记写作,提高写作效率,迈入作家行列。一起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