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人情有悟有迷,皆自然铁骨,世俗钢筋。其所孕传统文化,又源于农耕文明 ,农耕其实无物,只不过从自然澹泊之守。但烟火蒙蔽 ,众生寻根又浮于表面,没于芸芸, 还于当今。
故吾唯愿成一素娥,为盈为空,或明或深,亦浮亦沉,也冷也溶,步于月影之上。
烟波漉漉,月有耳,听千里之思。旧时书信不便,人们能留个念想儿的物件,大抵只有一窗之隔的月亮。从小框窗棂中延伸出来的广阔空间透过人们拧着愁的目光,层层托起不知名的一轮朦胧。桂华流瓦,纤云传恨,舒于喧嚣。上元时分,易安吹梅笛怨人在何处;中秋之时,东坡望月欢饮只愿千里共得一婵娟;花月夜,张若虚哀怜落月复西斜;平常夜,漫漫万户捣衣声被李白拾得,无奈何处一片月撩拨玉关情。对于异乡人,她亦不忍圆,婆娑清光惹得人怜故乡明。空乡独留,人们又不得不到最近的自然寻找归依感,情感的背面就被塞得满当当的,得一立体的所谓高级生灵,高在煮雨声高在煎茶声,高在落花声,高在月涌声,高在别扭着总是卷不进活色青葱里的自我欣赏。于是,踏月而行!
时间流转,年岁乱,见不同相似。万物自由中燃烧着的的信念,融进了感纳物态天趣及人之百味。即使物是人非,一棵树的断枝又蓄芽成了那树,一湾水吐故又纳新成了大漠,她依然如故,阴晴圆缺,明暗沉浮不定。她是喜怒不定的三月天,也是视沧桑如芥的红绣古锁。如得醉吟,我定然要在乾坤的远处,在千里的月华,在万里的清秋,赏一赏离愁,品一品欢趣。人生一世,得闲处不易,我在去年今日此方天地,人未还于秦时关塞,大漠燕山未曾分离,梧桐深院门未开启,对,就在这,就在此时,看一看沉月如何远照王勃的万里旅泊与千年栖遑。待月儿落,寒雾起,就化影随身,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做一个将初心携于远方又还于故乡的梦。何况,踏月而行!
月定天长,雁过也,便月瘦于山。这是农耕时代留下的印记,即时令,是依节气制定的有关农事的政令。这套时间律法从来处来,告诫我们何时坐,何时卧,何时听雨,何时消寒。告诉我们什么时间适合做怎样的事,告诉我们万物与时间如何纠缠。与时令相悖的就是急功近利,非急则怠,鱼不会跃于绿水圆塘,犊随草远,蛙傍篱鸣之时非逢谷雨晴,清明无梨花风起,杨柳流莺,小暑亦没游蜂曙霞南风热,夏前宣窗陆游只叹无微凉,白居易抱膝灯前未觉寒意,怎能思乡。偷走十五十六的月亮,惹得子美醉翁无处寄情,将如钩之月填满,圆满之轮画残,万物无规律可循,天下大乱。她高悬着警示我们应时而舞踏月而行,不做自然的偷盗者,才能得五月斯螽动股之乐,六月莎鸡振羽之歌,十月蟋蟀床下之趣。快哉,踏月而行!
自然存在的宏大社会性,不能用社会加以评判,因为前者创造孕育并决定和改变着后者。能用这伟大神圣的一角勉励自己,已是莫大的荣幸。愿小小众生寻得事理人情之源,试读自然风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自由静默中吐露光辉,踏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