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读起这诗句,一种莫名的情愫了然于胸,我仿佛听到了诗人在遥远的异乡,内心的自问自答,悠悠地在空旷的天地间回响。“家啊,你在何方?”“家呀,其实不管远隔千里万里,你一直在我的心中”。这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思乡曲吧。
756年冬,诗人张继由家乡襄阳顺江而下,过金陵,转而南下苏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的诗句。或许当时诗人想抒发的仅仅是个人落第后的苦闷心情,但小学时语文课本中我们经常诵读的这首诗。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多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自己对诗里这种情感认知有了深入和强化,潜移默化中将诗之韵味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
今天我们已不再计较诗人当时是如何思考的,但如今这首诗成了我们对心灵故乡追念的一种文化的载体,成了我们藏于内心而挥之不去的乡愁。
就是这首诗,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苏州,也让苏州人永远地记住了张继。
张继对于苏州有恩,一首诗让一种乡愁跨越千年,让苏州蜚声海内外;张继对于寒山寺有恩,这深夜里发出的钟声,慰藉了多少游子孤独的心,又通过诗人的笔触,让这弱弱的声音,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跨越千年的绝响。寂寞无名的寺庙,也因诗中的寒山寺而有了名,而且一举成名,并成为永远的文化符号。
这是发端于一千年多前,酝酿了一千多年的那浓浓的乡愁啊。那股惆怅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还牵引着人们的心,在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我们,不要忘掉那安放着我们心灵的家乡。
为了留住这数干年的古韵,苏州古城所在的区域严格限制了新建筑的高度,据说都要低于报恩寺的高度。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限高无疑会在经济发展空间上带来不利的影响,但苏州却由此占领了文化的高地,成了人们寻找文化故乡的朝圣之地。
当你漫步于古城区,你会找到与中国历史上许多鲜活的名字相关联的地方。这里有三国的故事,这里有唐诗宋词的意境,有小桥流水,有吴侬软语。相传有苏东坡住过的苏公弄,有宋翰林学士叶梦居住的叶家弄,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住过的肖家弄……
走在古老的街巷里,古色古香,到处充满着历史的厚重。不敢高声说话,生怕惊扰了远去的先哲,恐怕惊扰了沉湎于文化梦境的行人。狭窄的居住空间里,人们在传承着古老的苏州文化,也在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文雅的苏州人。
跨越千年我在等你,我以千年前的面容,引领你走进今日的苏州。古城区虽老,但聚集了现代人奋进的激情。舍弃了高楼大厦,只为让你理解我们民族前进的漫漫征程。有辉煌,有曲折,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