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雁宸
图|雁宸
一
上周,在单位超市选了一个火龙果。称重时,我看了一眼包裹着火龙果的硬塑料袋,说,袋子不去掉吗?店员说,袋子没什么重量。我看了一眼旁边排队的大叔,犹豫了1秒,刷了饭卡。
这周,我又挑了一个火龙果。这次我提前去除了塑料袋。店员在付款机上按了“13元”,我一瞟,秤上显示12.95元。我说,这不是12.95吗?她说,四舍五入。2秒的犹豫过后,我还是刷了饭卡。
如你们所见,我是一个习惯妥协的人。
离开商店后,我才开始和同事吐槽。回到家,我又在视频里同男朋友聊起。
我说:“感觉我总是在妥协,我不想这样。每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我总会觉得自己没做好。”
他瘫在躺椅上,推了一下眼镜。“你没必要责怪自己,这不是你的问题。下次做好就行。”
我说:“其实我这次已经在改变了,是吧!我都把塑料袋拿掉了。”
他笑了,一边比划着手势,仿佛在课堂上教学的老师,一边说:“你提前去掉了塑料袋,其实只是提前采取了预防措施,并没有真正改变你的应对方式。不要总是责怪自己,你应该想想之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怎么应对。这样,当事情发生时,你的大脑就能自动与应对措施链接起来。”
二
原来,我一直在逃避。妥协,似乎是大脑的本能反应。因为,妥协可以避免与店员争辩,而我不擅长争辩。对于我来说,妥协是一个安全通道,只要跑进去,我就可以不用应对更为尴尬的处境。
如果跑习惯了,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也是跑。当跑到安全地带时,大脑的理性系统才开始运作,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自责反应。
为什么会妥协呢?第一次,重新称重会麻烦售货员,会让等候的顾客觉得我斤斤计较。第二次,员工本身有折扣,可能这就是常规操作。而且,就五分钱而已。
妥协的本质是善良。妥协时,大部分时候都是在为他人考虑。妥协的那一瞬间,我们默认了对他人感受的在乎程度要高于自己。
“你怎么都不考虑我的感受。”
妥协过后,自己的委屈感才慢慢冒出来。
一直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总是在教我们要多照顾他人的感受,以至于一旦置顶自己的感受,内心批判的声音就会冒出来。直到步入社会,见识过许多遇事优先考虑自己的人,才会慢慢意识到,或许,我也没必要总是照顾他人。
有一次,我在窗口等馄饨。一位阿姨嚷嚷着自己的馄饨怎么还没上。于是,她的大拇指用力抓住碗沿,甚至碰到了汤边,就这样端走了新出锅的馄饨。其实,我知道这碗馄饨是我的。刚走没几步,她又朝着那碗馄饨大声说,我的不是馄饨,是饺子。然后,这碗馄饨又回到了我面前。店员说,那这碗你端走吧!我犹豫了不到1秒,说,能不能给我换一碗。她说,怎么了。我说,她都端过了。那时的我面无表情,脑中都是被拇指触碰过的汤底,以及朝着馄饨说话喷出来的口水。于是,那个店员倒掉了那碗馄饨。其实,我也不是一直在妥协。
改变并不容易。如果不小心妥协了一两次,也不要过分责怪自己。因为这并不代表你会一直妥协。相反,它会时不时刺激着你,提醒你,要在乎自己的感受。
看见自己,这是个人成长路上的重要觉醒。
今天,我又从水果筐里拿起一个火龙果。这次,我没有提前去除塑料袋,只是直直地走向那个电子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