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爱玩各种三国题材的游戏,但从来没有真正读完过这本书,但现在终于把三国通读了一遍。《三国演义》不愧名列中国的四大名著,堪称深者看深浅者看浅的一本书,既有出门就打斩于马下的酣畅淋漓,又有运筹帷幄揣测人心的云诡波谲,兼具趣味与深度。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之中手中没有足够的武装,哪怕是皇帝公卿也无法保障自己的安全,只能受制于人被视为掌中玩物而已。有枪便是草头王,乱世之中大将与士兵就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吧,有了割据武装与地盘才是王道,比如手下有将有兵有地的曹孟德总是要脱颖而出成就事业的。
曹操力行法家之事,自己制定的不准踏入麦田的命令,当自己违反时会割发代首来保证军纪的令行禁止。即将断粮之时,他用分发粮食的小吏的人头来抚慰军心,体现了一代枭雄的本色与手段。遭遇失败后,先祭奠爱将后祭奠家人,更是为自己赢得了手下的忠诚。曹操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人做事都有着自己的方法。也难怪郭嘉会提出曹操袁绍的十胜十败之论,真的是一语中的。
反观袁绍,有那么多的谋士却听不进去意见,而且手下人又不合,全都勾心斗角,不能够劲往一处使,相互掣肘唯恐他人立了大功,这样的一个集团又怎能不会最终覆灭呢?
再强的个人单打独斗也终不济事。吕布的覆灭可以说是自己不听忠臣劝谏,对手下没有进行好管理的结果,自己的本事再大没有人望也无法成就事业,还是要亲善待人群策群力方能有所成。
书中着笔墨刻画的最丰满的一个形象当属关羽关云长了。关公真的是义薄云天啊,斩颜良诛文丑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不为利益所动,一心要重回旧主身边。难怪千年以来关羽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尊敬,这种忠义也成为了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的失败有很多自身的因素,统一了北方的他开始自负,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谋士反对连环船),也不再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了(杀蔡瑁张允),失败的苗头早已于平日之中埋下。在赤壁之战的部分中,真的是太过于神化诸葛亮了,让我反而觉得这种形象有点恶心,难怪周瑜想要杀了他,聪明之中却带着几分轻佻,也难怪鲁迅先生评价“状诸葛而近妖”。诸葛亮夺了荆州的行为实在是太无耻了,不讲信义,愧对盟友,颇觉面目可憎,不知道这是丝毫不讲道义的小聪明还是真正适应乱世的大智慧,唉!
也对周公瑾的去世叹息一声,英雄也要经受的住挫折的磨炼啊,少年成名未尝失败如此来看也并非一件好事,肚量真的是挫折与委屈撑起来的,公瑾若是痛定思痛,卷土重来,又怎会落后孔明太多呢?
所谓以仁义行天下的刘备取西川之时扭扭捏捏最后还是痛下了狠手,决定不再遮掩拿下这片土地。刘璋被刘备夺了西川的确是有一定原因的,刘璋听不进属下的忠言意见,一意孤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又没有足够的能力与魅力驾驭手下的人才,那么多的文臣武将俘虏之后就被刘备招降了,不也证明刘璋的驭下之道真的存在很多问题。入蜀之后的刘备手下人才济济,枭雄终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在西部地区干出了一番功业,甚至使曹操大受打击。
鼎立之后,魏蜀吴三家麾下的文臣武将都没有那么的团结,相关之间都有一些恩怨与自己的小心思,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目标的完成,于禁恐怕庞德立下不世之功费尽心机加以阻拦便是这种心思最明显与恶化的体现了。
关公威震华夏之后转眼就败走麦城,起起落落实在是太快了,看了他与徐晃的对话,曾经的青年战将鬓发已斑白,实在是太悲凉了,在此摘录一下,“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其余名将也颇多英雄迟暮的苍凉之感,张飞被小人暗杀,甘宁带病出征被番将所伤,甘宁、黄忠、张辽、徐晃年迈之时从战场上受伤,然后马革裹尸,令人深感悲壮,不许英雄见白头吧。
后期打仗真的成为了一件很程式化的事情,如何的使用计策如何的排兵布阵都成了固定的套路,再也没有前半本时候那种大战的精彩了。三国的人才凋零也使后期愈加无趣了,没有那种能力挽狂澜的名将,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蜀两国现在的武将段位实在是太低了。也搞不懂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到底是图什么,非得等事到节骨眼上才能打开,既然你明明知道事情一定会发生,为什么不直接下好命令呢,非要多此一举故作高深么,没有给蜀国培养出优秀的后备力量与他这些做法也大有关系。还有作为一个丞相与统帅竟然事事亲力亲为,从不给与手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既让自己劳累早死,又没有提升手下的技能反而让他们有依赖感,真的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领导。
贪图享乐的后主刘禅在兵临城下但还有蜀军在外之时却出城投降,虽然王位已失但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在洛阳时乐不思蜀的表现也算是一种大智慧吧没有威胁的他得以善终,若真像手下所说请求回成都怕是早已身首异处了。钟会邓艾二人在立下大功之后都膨胀异常,在灭蜀之后都想攫取更大的利益,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反而落得悲惨下场。果然有了巨大的成就之后给人自信的同时,也更加容易令人膨胀,“天欲令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吧。二人之间的不和谐也是他们最终都失败的原因吧,做事不能互助反而掣肘,当然这可能这是司马昭用他俩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三家统一归于晋,数十年的分裂局面终于结束了,但这一定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么?晋朝之后带来的又是什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官制度,政治上的黑暗,八王之乱游牧民族入侵人民生灵涂炭,或许统一之后并未进入一个盛世,愈发使三国这一时代更显悲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