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有幸见到了这样一些人:
一位专业训练十余年的拳击冠军,一位浙大光学理工博士,一位知识产权知名律师,一位两届律协副会长。
没错,这些人其实——是同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德恒所的崔军律师。
久闻其名,未见其人。
在《对话会长》访谈现场,终见真人。
来之前,不禁好奇:
他为何要多次转型?又如何能多次转型成功?
两个多小时的访谈,轻松、坦诚、幽默,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印象最深的,有四点:
一、工作态度:像做课题一样做案子。
回首崔律师过往,历经多次转折。
1980年,考入浙大光学工程专业,一读就是十年,一直读到博士。本想读博士后,将留校指标让给了小师妹,待读博士后,却发现当年已无博士后没指标,面临失业之窘境。
1990年7月,经人推荐,来到“资本主义”的深圳,到专利代理公司做专利代理人,考取了专业代理人资格。
从工学博士到专利代理人,这是崔律师人生第一次转折。
1991年3月,为解决深圳户口问题,来到深圳大学任教,从专利代理人转型到大学老师。
1993年6、7月份,朋友建议,专利侵权比较多,要不要考律师?于是自学两个多月法律,当年便考取了律师资格。
从而由收入稳定的大学理工老师转型做“朝不保夕”的律师,可谓崔律师人生第三次转折。
在律师之路上,渐成为声名显赫的知识产权专业律师,两次荣膺律协副会长,转型不可谓不成功。
谈到自己的几次转型,崔律师感叹到,人生就是偶然所决定的。
然而,每次转型都能有所建树,却有其必然。
比如如何赚得自己律师业的第一桶金?
崔律师谈到自己的那家银行顾问单位,就是因为原律师太忙,派的助理又不太认真,于是让顾问单位有了换人的想法,崔律师才有了“可乘之机”。
佛家云,行走坐卧皆是禅。崔律师,则是行走坐卧都在思考,像做课题一样做案子,茶不思,饭不香,直到为客户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就像崔律师讲述《干法》《活法》读后心得时所说,只要去干,一定会有成果。
只要用心去干,一定会有好成果。
二、方向选择:先成林,后成树。
对于青年律师而言,是先成树,还是先成林?
是先朝一个专业发展,还是先各个专业打基础,再钻研一个专业方向?
崔律师以自身经验告诉大家:先成林,后成树。
青年律师应该什么都看,什么都做,要先熟悉不同的专业,且有实践经验,再选定一个方向。在一个面的基础上,突出一两个点。
先广泛涉猎,再深耕细作。
因为各个法律专业领域并非完全孤立,比如有的法律解决方案,就需刑民交叉,诉讼与非诉结合。
过早的专业分工,可能会限制了自己。
同时,一个律师,没有做过劳动案件、从来没有做过刑事案件甚至只做非诉从来没有做过诉讼案件,当事人甚至会质疑:“你到底是不是律师?”
在从业早期阶段,崔律师甚至直言不讳的说:知识产权给我带来名声,其它案件给我带来收入。
三、专业之路:先成为,再积累。
选定专业方向后,如何往专业律师方向发展?
崔律师传授了一个几乎人人适用的“小窍门”:
就是即使没有专业经验,也要号称专业律师,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经验。
这不是叫你打肿脸充胖子。
这有一个前提——
在自我贴标签的同时,一定不忘系统学习。
比如同事找你合作,即使你实践经验不够,但你对专业领域法规了如指掌,再加之对案例研究透彻,相信没有人敢说你不专业。
先成为,再拥有。
实践经验不够,法规学习来凑。
四、拳手心态:上场后不畏惧,挨拳后不激怒。
因为从小体弱,跑步就吐。刚进浙大,崔律师便跟随专业拳击教练学拳。
听说获得无数拳击冠军,甚至夺得浙江省的第三名。
崔律师也是众多学生中,跟随拳击老师学拳最长的。
为什么能够坚持最长?
崔律师笑道,是因为他读书读得最久,在浙大读了十年,所以拳打了十年。
当然,更重要的是那份执着,而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热爱的运动。
崔律师特别提到,拳击手的心态很重要。
拳击手最怕两种心态:未上场就先已畏惧、挨重拳后被激怒。一激怒就容易气极败坏、自乱方寸,所以挨揍后也要假装若无其事,让对方自乱阵脚、信心大挫。
青年律师的心态同样也很重要。
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即若从业之路遇到挫折、遭受“重拳”,也能泰然处之,不忘初心。
从方向到专业,从态度到心态。
从学习到工作,从爱好到人生。
听崔律师分享,如品甘茗,轻松宁静,而又回味无穷。
一场《对话会长》沙龙,一次近距离窥视律界大伽。
也许,向大伽越靠近,离大伽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