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位诗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这个冬天,跟着乐想童年读诗,让古诗温暖你。
今天我们读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有同学一定发现了,这首诗的诗句跟其他诗不太一样,比如,青箬笠,绿蓑衣,不是七个字呀。这里告诉大家,我们刚刚读的《渔歌子》不是一首诗,准确地说是一首词,《渔歌子》是它的词牌名。有同学可能觉得奇怪,唐诗宋词,词不是宋朝的么?其实不是的,早在唐代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创作一些词牌曲牌,当然大家应该发现,当时的词还不太成熟。就像刚刚读的《渔歌子》,它和诗在形式上比较接近,只是到了宋朝,词的形式更加完善和成熟。我们看一下词句的内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说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飘落在流水中,鳜鱼特别肥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我一点都不想回去。
我们来想象下,这里有西塞山,有白鹭飞,青山绿水间,白鹭轻盈飞过,在飘有粉红色桃花瓣的河水里,鳜鱼自由自在地游。诗人为什么不须归,不想回去呢?你找到原因了吗?有桃花流水,有斜风细雨,在斜风细雨下的西塞山一定是云雾缥缈,仿佛仙境一般。这样的景色特别的美,所以诗人不须归。那还有其他原因吗?我觉得有。鳜鱼肥,原来有美味的鳜鱼。看来张志和是一个吃货啊。爱上了这里的鳜鱼。要知道细雨绵绵的气候下,气压比较低,水中缺氧,鱼儿多浮在水面,比较容易钓。杜甫说过细雨鱼儿出,所以你看古画里渔翁大多都是披蓑戴笠,雨中垂钓。还有什么原因?斜风细雨。不是夏天的狂风暴雨,不是秋天的凄风苦雨,是春天的斜风细雨,我们说烟雨江南,这江南最美就美在春天细雨绵绵中如雾如烟的美,当然不需要回去了。还有么?青箬笠,绿蓑衣,尽管是斜风细雨,雨不大,但是我还有准备,青箬笠,绿蓑衣,当然不需要回去啦。整首诗都在讲不须归,对不对?
那不须归仅仅是这些自然的物质的原因吗?不须归是不须回家吗?还有原因吗?有什么别的意思吗?张志和在唐代也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诗人。他十五岁时就被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赏识,他的名字也是李亨所赐,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受到排挤,被罢官,于是他归隐山林,自称烟波钓徒,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江上渔翁。他能文能画,隐居时跟创造了茶文化的茶圣陆羽,以及大书法家颜真卿常常来往,后来不管是皇帝还是家人都希望这位有才华的诗人重新为国效力,哥哥就写了一些诗,希望张志和回来。张志和也就是以回答哥哥的形式写作了《渔歌子》,有了今天这首词。我们想象下,这里的不须归不是指不回家,而是指要弃官隐居,归隐山林,一去不复返。词里那个穿蓑衣戴斗笠的人品行高洁,不愿做官,向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也就是诗人自己。他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他对自然的依恋更让他对官场的权谋和黑暗更多了一份排斥,因而不愿意再重蹈覆辙。
如果我们再把这首诗给升华一下,可以说诗人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意志薄弱的人遇到斜风细雨大约就回了,而强者便是有不须归的气魄。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了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大家感受下,是不是同样的豪迈。
这首渔歌子色彩明艳,气氛活泼,这关键点是什么?是桃花意象的运用。如果没有桃花,整个画面里,白色,绿色,青色,太过冷清,而这桃花就好像是妈妈化妆时两颊边的腮红,西塞山一下子有了动人的色彩。
最后留一道作业,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