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黄歇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

湖州的市府广场前有个春申君黄歇的塑像,上海春申公园也有个春申君的塑像,河南信阳的潢川文物局门口也有个春申君的塑像,四川达州也有...

前两日坐出租车,不知怎么提到了春申君黄歇,然后司机师傅说自己是信阳的,他们那里也有个叫黄歇的,我一查信阳的潢川是古代黄国属地,就有一说法是黄歇就是潢川人。

黄歇的籍贯众说纷纭,

一说他是楚地黔中(湖南常德)人,

一说他是郢(湖北江陵、荆州)人,

一说他是荆州监利人,监利县还有“黄歇口镇”,

还有称他曾移家江夏(湖北武汉市江夏区),

一说是四川达州人,万源、达川区留有出处,

一说是历史上曾叫黄国,现在被称为信阳市潢川县。

不管他是哪里人,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尤其是湖州、苏州和上海。《上海地名志》就有记载:上海简称“申”,就是源自受封于这里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这条河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就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

黄歇到后,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它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

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不光是上海,还有吴地的当地人,纷纷以他的姓或号为许多山、水、地方命了名,如浙江吴兴的黄浦,江苏江阴的申港、黄田港,江苏江阴的君山也叫黄山。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黄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黄歇是在花甲之年主动请封江东,在吴地的废墟上重建的城邦,也就是湖州如今留下的下菰城遗址,这种"人生下半场"的二次创业精神,给35岁+的职场人破除年龄焦虑带来了勇气和力量。

真正的成长,不会受限于地理和时间的禁锢。

看《芈月传》时,黄轩演的黄歇,看上去就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可谓一路是在用“知识突围”。他出身并非显赫,不是传统楚国贵族,凭借"游学博闻"的积累实现了阶层跃迁。看他的履历,年轻时真的是在周游列国,很佩服他在那么久远的时代,就塑造了一个流动的自我。

当代交通便利,制度灵活,人才跨地域流动更加是常态。那天的大咖说年会定的主题就是“见故乡”,其实故乡是哪里真的那么重要吗?

他在湖州营建下菰城时展现的治理智慧至今依然闪耀,既保留楚地"依山筑城"的军事传统,又将中原治水技术嫁接进江南的水网,疏通苕溪,此番种种,带来了不断的创造力。

所以,把生命的支点从"我来自哪里"转向"我要成为怎样的存在",才更加重要。

他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研习七国语言,更通过实地考察,洞悉列国的政治生态,将知识转化为治国的智慧,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我们现在看书需要警惕"功利性学习陷阱",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保持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平时总在侧重讲方法和实操类型的书,而对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建立方面的经典不太注重。但是,真正的成长始于"无用之用"。黄歇的辩论才能,就是源于对《楚辞》的深刻理解,看似"虚"的人文素养,恰恰成了他外交博弈的底层逻辑。

黄歇的结局令人唏嘘

这位曾以智勇托起楚国危局的春申君,最终却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了方向,败给了自己的欲望,如此年迈之间,竟被门客李园算计,在棘门被刺杀,还被灭了族。每次看到这,都让人觉得非常惋惜,感叹英雄末路的悲凉。但历史无真相,谁又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黄歇没能识别出这阴谋诡计,让他进入了李园的圈套。

平日里常会骑行去今日的菰城村,黄歇当年开凿的运河仍在滋养着稻田。这跨越了近2300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契合了《楚辞》"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智慧。

从楚宫阙到菰城烟雨,春申君用一生演绎着"成长五重境界":寒窗蓄势、危中寻机、跨界融合、明德守正、天人合一。

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历史也从未给出标准答案。

但是,真正的成长,是让灵魂的疆域比脚下的土地更加辽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