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博物馆之行

终于来到慕名已久的陕博了。这要归功于马未都先生,自从三四年前,听了他的《观复嘟嘟》《观复锵锵》《国宝100》等节目,深受感染,于是立下宏愿,一定要到陕博看一看,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潘家园,这是后话。

兽首玛瑙杯


为此甘愿花费四百多大洋,请了一位讲解员冷老师进行深度讲解。要知道,没文化可逛不了博物馆。这位冷老师知识丰富,使我的博物馆之行受益匪浅。首先进入的是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馆。展馆门口放着两个土兮兮的大肚子陶瓮和一个精致的银罐,正是它们贮藏了将要看到的精美器物。 银罐内装有的就是国家级宝藏——镶金兽首玛瑙杯。此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通体利用红玛瑙俏色纹理雕琢而成,口鼻处镶金帽。兽首玛瑙杯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俏色玉雕,也是已发现的唐代玉器中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一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陕博的镇馆之宝。

接下来看到的是九环白玉蹀躞带銙和骨咄玉带銙。我理解的意思就是材质优良,制作精美的,可以挂很多东西的腰带。放在今天是一件奢侈品,但在大唐却有着层次分明的用銙制度的。不同的官品,要用不同材质的带銙,只看带銙,就能大致掌握官员的品级了。那么蹀躞和骨咄是什么意思呢?据了解,“蹀躞”是山东方言中广泛使用的的词汇之一,是先秦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具有小步行走,浮漫不庄重之意,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显摆”呢?也就是今人所谓的“炫富”行为呢?看来古人今人虽时代不同,其虚荣之心却大致相同。又认识了两个生字。

据冷老师介绍,“骨咄”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它位于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骨咄国与唐朝交往密切,不排除这件玉带銙很可能是由骨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贡的玉料制作而成。又在我的认知里添加了一个陌生的国家。

提起“丝绸之路”,这让我想到了闯关东,走西口还有赶大营,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人口流动,商人总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天津之行里,就会了解到赶大营的故事。这是后话。

接下来看到的是掐丝团花纹金杯、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鸾鸟纹六曲银盘、鎏金熊纹六曲银盘、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基本都是鎏金系列。

掐丝团花纹金杯非常精致,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情。金杯撇口束腰,下腹内收,矮圈足,环形把手通过柿蒂型垫片用两颗金钉与杯身铆接。这是典型的粟特风格。金杯外壁焊接四组掐丝团花纹,间饰以如意云朵纹、云曲纹,其外缘均焊接细密的金珠。据介绍,这些金珠直径不足一毫米,是唐代工匠采用了一种叫作“炸珠”的工艺制作而成。所谓炸珠,就是利用金液与水相遇时的温度差,产生的迸溅,炸出细小的金珠,然后从中选择质地均匀的颗粒焊接在金杯花纹的外缘。在唐代没有任何电子仪器的条件下,这一古老的技法,体现了当时匠人们非凡的智慧,精湛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奢靡的贵族生活。

鸳鸯莲瓣纹金碗的纹饰全部是手工一点点地錾刻出来的,采用的是适合纹样构图。据了解,这种构图方式就是将器物划分成许多小区间,然后给这些小区间填以适合的纹样,达到美化器物的目的。多见于初唐、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就不多见了,现代更是失传。仔细观察,这件展品也是采用了“炸珠”工艺,具体在哪个部位,这里留个悬念,您各位亲自去展馆看一看,一探究竟更为有趣。

唐赤金走龙小巧玲珑,精致可爱,纯金铸造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金条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錾刻出鱼鳞纹。整体线条流畅优美,栩栩如生。与明清时期的飞龙在天形象大为不同,少了一些威严生猛,多了一些朴素平实。据说,唐赤金走龙出土时是12只,后被盗走6只,现在只有剩余的6只展示给世人了。流落在不知何地的小金龙们,是不是也盼望着与它的兄弟姐妹们团聚呢?希望早日破案,12小金龙也能早日团聚。

金质“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其为宫廷赏赐钱,我想是不是和今天的“纪念币”类似。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何家村窖藏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是那个时期惟一一次发现,弥足珍贵。

何家村窖藏展示的精品甚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剧透太多历来都招人厌烦,有兴趣的各位自己去走走看看,说不定有不一样的发现呢!

从何家村窖藏展馆出来,就来到壁画馆,真是气势恢宏啊!为保护壁画,馆内不让拍照,只能将那份美丽印在脑海里。画画的工匠也有偷懒的,瞧那位姑娘好端端的怎地就被画上了六个手指头呢?壁画要细看,细看之下才能发现隐藏的趣味,独自偷乐,似是只有自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怀璧其中,甚是怕别人觊觎呢!

壁画馆出来就可以自由游览基本陈列馆了。瞧这枚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这枚组印呈8棱26面,其中正方形印面18个,三角形印面8个,各面印文内容不同,各有其用途,着实有趣。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西魏权臣宇文泰赐名为信。独孤信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他有7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隋文献后,即独孤皇后;四女儿嫁给了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这三个女婿分别是三个朝代的皇帝或太上皇,而独孤信自己又是一身维系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古往今来,还真是少见呢!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釉色呈橄榄色,晶莹透亮,圆形壶身一周凸雕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壶嘴为张口侧卧母狮,提梁是一只伏卧圆眼短嘴凤凰。由于百花之王牡丹、百兽之王狮子、百鸟之王凤凰雕刻于一身,因此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最神奇的是,这件壶盖、梁、身连为一体,需从底部中心梅花型孔洞注水,采用连通器内液面等高的原理,水注满后将壶倒转转正即可使用,底部的注水口是不会往外溢水的。如此睿智巧思,独特造型的倒流壶,确实是耀州窑罕见珍品,更是陕博馆藏国家级宝藏之一。此壶之精巧,让人念念不忘,在逛北京潘家园的时候,有幸看到一只现代工艺的倒流壶,茶叶末的釉色,大小适中,造型圆润饱满,甚是喜欢,在摊位前踌躇徘徊,却因5块钱僵持不下,失之交臂,现在想来都是都是满满的遗憾。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

右:“走,我们去吓吓盗贼。”

左:“哥,你确定咱们这模样能吓唬人呢?”

中:“如果感到害怕,你就快点走,我们是防盗天团。”

左1-1:“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

右1-1:“右边跟我划一道彩虹。”

~~~~~~~~~~~~~~~~~~~~~~~~~~~~~~~~~~~~~~~

从早晨9点开始,到下午14点结束,我的陕博之行画上了句号,可是探索历史文化的行程才刚刚开始。看着一群群当地的小学生在陕博进进出出,着实羡慕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够在肥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奠定厚实的基础,而身处边疆的我,只能不远千里借工作休假之余,赶往这里,匆匆一瞥历史的印记。这一瞥如同沧海一粟,想要窥探历史的容颜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正是如此,那千百年前的故事才更加吸引我吧!

在归途中,我就在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是在事上练,我这算不算呢?读了一点点书,然后去陕博找找书中的实物,印证一下,然后又扩展了一点点知识,然后再回来读读书,追根溯源,理一理脉络,然后再去游历……如此往复,算不算“知行合一”呢?比不得那些专研的文化人,也比不得那当地的读书人,只愿兴之所至之时,能饱餐精神食粮,乐在其中,不枉此生即可。

2021年4月11日 于乌鲁木齐陋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夜莺2517阅读 127,775评论 1 9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629评论 28 53
  • 兔子虽然是枚小硕 但学校的硕士四人寝不够 就被分到了博士楼里 两人一间 在学校的最西边 靠山 兔子的室友身体不好 ...
    待业的兔子阅读 2,682评论 2 9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失败、遗憾、错过,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觉得自己做不成,别人做不...
    吴氵晃阅读 6,242评论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