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在即,回顾四年,感慨颇丰。
有些记忆会随着风飘逝,而有些东西会刻在骨子里,化成钙,终作养分,见证成长。
今日谈谈关于阅读:
小时候,大概有一丢丢是因为妈妈家族都是教师子弟,很荣幸,深受熏陶。
若是一日不碰书,便有种缺胳膊少腿的感觉,用东北人的话来说就是“整起来就是不得劲儿。”
初入大学象牙塔,抱着一股子拼命玩的心态,没花太多心思去读经典文学。
起初看一些比较有趣,简单的传记类,心理学类。
《希拉里传》《性格色彩》《九型人格》
后来生日,璐送我三本书,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还有一本忘了作者是谁《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正因为那次18岁生日礼物,让我第一次接触刘同,直到现在同哥的每一本书都买了亲笔签名版。
16年同哥来到太原做新书《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签售会,我因为学院排练节目没去成,回来呆呆的望着天花板,久久睡不着,遗憾。
也正因为刘同的启蒙书籍,开始着迷般疯狂爱上青春散文类。
后来张嘉佳,卢思浩《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李尚龙《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特立独行的猫。
关于青春的迷茫与单纯,相处与独处,爱与被爱,都无一例外的放大,继而淋漓尽致。
大二开始有意识看一些宗教信仰类,修身朝圣者还有人性方面的书籍。
《布达拉宫的救赎》《寻找那达慕》《王阳明传》,人性的优缺点――一系列卡耐基的作品。
包括张德芬老师的关于了解自己,心灵成长,治愈又偏向心理学的书。
《寻找真正的自己》
《水知道答案》(作者忘了)
那是一步步探求内心的过程,现在的我能迅速捕捉到内心情绪变化,控制情绪,并且擅长以别人的角度共情,不得不承认得益于那些书籍。
大三虽说忙,也时不时的看经典名著,国内外《瓦尔登湖》《麦田里的守望者》《看见》《唐吉诃德》《红楼梦》《大学》《中庸》《南怀瑾讲国学》,刘墉的为人处世学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蔡崇达的《皮囊》(强烈推荐那种深刻剖析自我,不带任何虚伪的文字)
余华的《活着》(张艺谋的电影版也好看)
大四来了会刻意的多看一些思维挑战类的书籍,因为感觉自我认知水平已经提高到新的层次《拆掉思维里的墙》《精进》《认知突围》《大学生的坟》《异类》……《冥想日记》……《梦的解析》
二东哥《借山而居》
还有文艺潇洒的大兵《阿弥陀佛么么哒》《我不》……
大学四年,还有很多暂时没回想起来的书籍,应该感谢,这些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一辈子都不能少。
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身在何方。
地铁上,公交上,动车上,飞机上,旅行中,排队中……
大大小小碎片化的时间都应该用来利用。
用来阅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May be a good choice)
一直想,有家的时候,第一个置办的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书房。
诚然,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肚里有料,思想丰富,旅行途中,精神层面更加享受。
否则,
旅行,不过苦旅。
看的,不过人头。
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