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逐渐从心理上的偏好转向致力于打榜花钱的形式主义,明星信息的公开化与非法售卖也导致私生饭等盲目甚至变性的行为屡见不鲜,毫无保留的释放内心情感往往适得其反,追星应更加注重行为情绪上的有序性及合理性,而不在成本的无限制累加。
形式化的花费真的能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吗?粉丝顺应内心狂热,对偶像由索取转为主动付出本无可厚非,然而若不加控制,由于付出相同成本取得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沉浸于高度内心满足感的粉丝往往会选择加大投入维持内心的平衡,久而久之成本无限制增加,而收益或许只能维持初等水平,甚至可能形成内心空虚感,进而会更加不理智,以期通过反复追加投资来填补满足感的空缺。如此恶性循环中,恐怕收益会越来越背离预期,非理智的追星往往事半功倍。
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人,很容易被社会的功利化潮流影响,达到一种非理智的狂热。而且迫于商业利益,舆论导向会被少数领风者鼓动,舍得为偶像花钱、甘愿为其专辑买单成为忠粉的代名词也变成必要条件,如保持理智可以达到互利双赢,粉丝得到满足,艺人公司得到收益两全其美。而超出能力范围的无限制输出,受到伤害的只有个人,成本带来了亏损得不偿失,况且这样的举动真的能带来内心的欢愉吗?恐怕只有疯狂购买的快感和粉丝排行靠前的欣慰,而这些符合追星的初衷嘛?
明星营销的心理战是商贾最甘心乐意的推广手段,因为即满足了的大众粉丝的需求又最大限度攫取利益,其中的风险微乎其微了,他们相信粉丝的忠诚和明星的流量。而最“乐于奉献”的粉丝们已经成为幕后公司赚钱的靶子,他们不用担心新产品能否赢得受众,明星就代表着销量,实际上也压缩了打广告的成本,非理智粉无限制购买正是实现其销售预期的主力军,其中利弊显而易见了。
明星营销与网红带货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流量赚收益,理智的追星能够促进市场良性循环,盲目的狂热就是信息不对称的牺牲品,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明星不是弱势,极盲目的投入并不是为心仪的偶像转变局势,而是令自己逐渐失去资本实力,成为马太效应的弱势方。
学生尤其不具有独自赚钱能力的群体,钱不由己,多数需要依靠家里救济,对资金的掌控有限,盲目追星能力尚且不足,理智追星,清楚内心追求,资金有效利用,知己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