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安县以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基础教育领域改革。针对农村小学“点多面广、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制定《翰林镇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对翰林镇农村小学进行布局整合。2021年9月,将翰林镇6所村小及教学点整合至原沐溏小学集中办学,组建翰林镇实验小学。建校不足四年,该校逐步实现学生行为习惯“蜕变”、师生读书促使学校“阅变”、教育教学“质变”、家长队伍“蝶变”、社会影响力“骤变”的“五变”目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显著跃升,小学六年级质量监测成绩从2022年总分全县排名第26位升至第11位。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丰硕,教科研实力显著增强,荣获县级以上奖项95个。学校办学效益与社会声誉同步攀升,荣获县级集体奖项5个。2023年,学校获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并于2025年作为海南省唯一代表入选全国“新教育童书馆”首批项目校,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工作做法成效
(一)坚持政府统筹,优化学校布局,破解乡村教育困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翰林镇原有村小普遍暴露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办学效益低下,以及教学点教师队伍与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动能不足。定安县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破解乡村教育困局精准发力,一是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翰林镇实地调研,召开调度会,同时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实际需求与意愿,全面掌握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与痛点;二是立足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统筹推进资源整合,将翰林镇6所村小和教学点合并为翰林镇实验小学,并明确其“集中办学试点校”定位,通过集中办学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小散弱”问题,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坚持资金投入,优化办学条件,改善学校硬件基础。定安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即便面临县域财政压力,仍全力支持翰林镇实验小学集中办学,以硬件升级为学校发展筑牢基础。一方面,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定安县整合资金2090.8万元,对原沐塘小学实施改造扩建,新建教学楼、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楼、食堂及标准化运动场,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全面改善学校教学、生活、运动条件;另一方面,强化部门协同,保障土地供给。协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翰林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征地工作,为学校后续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助力将翰林镇实验小学打造为“乡村精品校”。
(三)坚持引育并重,优化师资结构,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定安县始终秉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才”与“育才”双轮驱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靶向引才补短板。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骨干校长1名、骨干教师2名,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1名、新入职教师4名,补充教师队伍新鲜血液;从县内教育系统调配2名校级领导,强化翰林实验小学管理团队,通过多渠道引才,有效改善教师队伍年龄和学科结构,缓解乡村学校“缺师少教”“学科不均衡”问题。二是精准育才提能力。依托海南省“基层教师激励机制改革”试点政策,对引进的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实施续聘管理,落实岗位补贴、职称评聘等配套保障政策;创新培养模式,通过校本研修、结对帮扶、分层培训等常态化举措,提升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同时组织管理人员赴省内外优质学校跟岗研修,全面提升管理人员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长效留才稳队伍。围绕“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构建长效机制,通过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营造温暖和谐的校园氛围、保障教师福利待遇等举措,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归属感,有效稳定教师队伍,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坚持机制创新,优化组织机构,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翰林镇实验小学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通过优化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效能。一是优化管理队伍建设。推行竞聘上岗制度,选拔专业精湛的骨干组建管理团队,形成年轻化、专业化的管理梯队。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培养模式,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赴省内外优质学校跟岗研修,同步开展校内管理能力培训与经验交流,提升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二是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构建“五大中心”管理架构,设立行政管理中心、学生素养成长中心、教师教研发展中心、后勤安全保障中心,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同联动,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全链条管理制度,推动管理效能全面提升。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管理岗位量化考核体系,将管理成效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发挥新教育实验学校示范作用,厚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凝聚发展合力。
(五)坚持“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办学特色。
翰林镇实验小学以“营造书香校园”为核心,深度融合新教育“三专模式”,构建起“三位一体”特色阅读育人体系,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打造独特办学特色。一是完善专业阅读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引领、学生梯度共读、亲子协同共育”阅读网络,为教师定制教育理论、学科知识等领域书单,通过每周共读会、读书沙龙推动学用结合;面向学生,依托“榕林阅读+N”体系,开发“榕林乐读”(低年级)、“榕林善读”(中年级)、“榕林思读”(高年级)分级阅读指导课程,按学生认知水平分层教学,常态化开展师生共读活动。二是深化专业写作实践。建立教师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常态化写作机制,通过反思分享优化教学;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等,提升文字表达与思维能力。三是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师生共读为纽带,通过课堂研讨、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教学相长;联动家校开展亲子阅读,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全方位营造浓厚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