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姑娘多大了,有对象了吗。”
“今年24,就是还没安定好,24正是好时机,岁月不饶人,过了这黄金年龄可就是被人选了,你有好的人选给介绍介绍……”
“妈,别好像我嫁不出去似的一个劲推销我,24早的很……”
“这孩子真不懂事,你过了这年纪别到时候哭着后悔!”
这是我在一年一度过年相亲时段听到的最多的对话。也许是因为已经步入2开头的年岁,对年龄大几岁的哥哥姐姐我都多一些关注,或许他们面对的将会是我几年后要面对的。成家是一直延续不断的热议话题,每到过年,总会看到陌生的面孔端坐在桌子的一端,中间的牵线人劈头盖脸的甩出对方的优点,似乎说他什么都好,可要抓住啦!另一端的姐姐则默默的低头浅浅官方的笑着,尴尬的默数时间,快一点快一点。
出生农村,在这小乡小镇里有最为真切的朴实邻里之间最亲密的关切,生活节奏简单缓慢思想观念相比较而言更为保守传统。一个人的一生似乎都逃不过出生学习立业成家。女大当嫁,在该结婚的年纪就要完成这大使命,25岁左右七大姑八大姨见到第一句永远都离不开对象找好了吗?这就像一个漩涡,任何事任何人都会将你卷入这个话题,只因为你到了该结婚的年纪。
我们两姐妹都很反感相亲,认为这样的婚姻太过模式化,姐姐一开始用年龄还小来推脱,随着年岁的增长,家里亲戚的不断询问加上精神语言劝说开始慢慢接受这个方式。是啊,这世界这么大,要遇见彼此都心心相惜的人得多不容易,何不多一个平台来认识一些人呢,说不定就对上了。
有觉得门当户对符合结婚条件,彼此也不觉得对方讨厌而不到半年就结婚的;有到了30还没成家家里催促着急把婚恋条件大打折扣草草结婚的;有想安定下来觉得对方足够给予后半身想要的物质支撑同时为人频频获得邻里称赞于是选择结婚……在我的家族里,很多哥哥姐姐以相亲来告别他们的青春开始柴米油盐的细碎家庭生活。总有人25岁,当哥哥姐姐们谈及自己25+的年岁时,总会说起自己的婚姻,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们看我现在不也过的照样滋润,相亲门当户对可以少考虑很多现世的问题,爱情太光鲜和脆弱保质期就那么长,而我们的后半身不能仅仅用爱情来支撑更多的是生活本身。先结婚后恋爱,彼此磨合,结婚不就是找个人过日子。
我虽经历的少,但却被这句话触动了,想想父母的爱情,因为觉得彼此家庭条件未来发展都符合自己的设想那就他(她)了吧。可仅仅只有物质层面的婚姻能幸福多久呢,生活最宝贵的还是精神本身。一个不喜欢拖延的人与一个想做才做不想做就拖的人生活天天都会奔溃,一个喜欢出行游玩的人与一个活脱脱宅家户怎么有共同爱好,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在一起就好比一个人,不,还不如一个人。性格互补爱好相似三观契合,这都是需要时间来考核需要一次次的相处来了解磨合的。
相亲是一个好的平台,让遇到对的他的几率可以变大,但它不是一个程序,认识了,觉得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表现出来的片面的为人处事都不错就缩短对一个的了解时间,日久见人心,短暂的美好印象是可以用套路用演技来博得的但在每一个细节里饱含的真情都需要一点点去发现,而这一切都需要彼此更多的了解更多的交流,需要时间来告诉你他是不是最后陪你走过来的人,如果是,那你就会义无反顾的牵手走过你们的未来的每一分每一秒,毫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