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学校丧失了培养教师的能力
进入暑假期内,就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关于教师调动的报道。每一年似乎各个县城都要从乡底下招考教师进城,每一年似乎各个县都要花重金从名校招聘毕业的学生。这样的措施并没有阻止县域教育质量下滑的趋势,而是出现了一种塌方式的下降。教育质量的下降最简单的比较是近十年内的中考成绩的下滑比较明显。科目还是那些科目,分数却低的让人不敢相信。还有,学校中出现的各种让人难以接受的恶心事件的次数越来越多。最近几年,无论是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出现了明显的混乱。这种混乱可能与政策的变动,大环境的变动有一定的关系。可是,县域学校不具有培养教师的能力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每一年以各种名义从县域内的乡村招考乡村教师进城。无论是用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招考,掠夺乡村的教育人才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背后的县域学校没有培养教师的能力更是显得淋漓尽致。每一年县域内各种招考的大学生都会优先分配到县域内的学校。可是,这些大学生并没有被培养成为优秀的老师。如果有一批优秀的老师,就不会挖乡村学校的教育墙根。县域内的学校,老师很多,能够真正的担当重任的却很少。出现了恶心的循环,每一年招聘和招考很多老师,却还是没有老师。进入到这个环境中的老师,同样被同化为不愿意付出的老师。无论招多少老师,没有自己的培养体系,一切都是空谈。县域学校所谓的老中青的传帮带,只是一种上交材料上的形式而已,根本没有落实到实处。老教师不愿意付出,中年人感到自己很厉害,年轻教师更是觉得我的学历高,根本不愿意去请教。这个循环从开始就是一个死结。
这种现象的造成原因可能是:一、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认识到教师培养是学校领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很多学校领导追求了其他的政绩,追求了升学率,却忽视了一个好的校长对于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从来没有一个条件去考核领导培养的老师。如果仅有这一条,会让很多校长行动起来。就不会出现有老师,却没有老师可用的可悲局面。领导的意识中没有培养的这种认知。二、县域内的教室结构非常的复杂。每一所县域内的老师不是依据某个能力进入学校,而是依据各种盘踞在县域内的实力进入的。进入县域内的教师,背后都有着不可告人的某个关系。这种关系让教师有了优越感,有恃无恐,根本不把领导放在眼中,一切规则都是虚设而已。三、教室自身没有自我提升的欲望。在县域内,县城教书就是这个地方的天花板。工作轻松、待遇还算可以,简直就是青蛙所需要的“温水”。谁也不愿意做无谓的蹦跶,还是躺在温水中好一点。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三个层面的改变:教育行政层面,需要高度的认识到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学校层面,真正落实培养制度,让培养教师成为一种管理。教师个人层面需要认识到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