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有感

生逢乱世终非幸,疑冢累累挂夕阳。

《望乡》电影结尾的场景是南洋姐的墓们背对着日本,而日本却正是南洋姐的故乡。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看得挺压抑的,看完后不由自主对比起当初看《三十二》和《二十二》这两部纪录片的内在感受。

这类电影和纪录片都是很好的反战争教材,都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以小人物的角度来说一些事。身为一个女性,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也是悲愤交加的。若男性看这样的作品,他的心理过程又会是怎样?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带着偏见去看待男性,而是好奇他们会站在哪些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毕竟这样的社会男人女人都很不容易。

我不喜欢悲剧,但生活中往往都是悲剧,所以该有一个正确面对悲剧的态度。《望乡》中南洋姐们的墓碑都背对自己的故乡,有人说是因为她们恨自己的故乡,有人说是无颜面对自己的故乡,但我更希望的是她们对故乡已经死心,这样才是真正的解脱。

网上有人反对不该将此电影名翻译为《望乡》,毕竟电影结尾是一座座墓背对故乡,这样的翻译实在是不符合剧情。感情是很复杂的,想得而不可得的感情就是插在心脏上的一根刺,总会让人隐隐作痛。望乡也罢,背乡也罢……期望与失望交替着,现实更是会用力的扇人一巴掌,就看你是不是想借此机会躺下。所以我挺佩服这些背对故乡的南洋姐们,至少最后她们是用站着的态度面对这个利用、抛弃了自己的故乡,这是坚决的傲骨。

电影名叫《望乡》,我觉得甚好,感情不易割断,但終会守护自己的尊严立于天地之间。所以我更希望她们是心死,对那个所谓的“故乡”死心,也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三十二》和《二十二》出来时,我有想过不要去看,里面都是真人真事,也许那些婆婆们也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她们,赤身裸体被搬到了荧屏上让人看会难堪。后来还是看了,原因是我觉得我狭隘了,带着这样的“偏见”去看待她们实在不应该,至少看《三十二》和《二十二》时应该怀着“尊重”看。整个过程看得也照样悲愤交加,照样压抑。不过却大幅度的增加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大度。

我不愿在这类电影和纪录片中谈到性还有人性。主要觉得累。

时代好了更需要悲悯的心,和没有悲悯心的人相处会无趣得多。下次继续写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