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在之前的内容里,我们讲过一句话:“脸皮的厚度就是生命的厚度。”
但仍有来访者会问我:
为什么我总是羞于展示自己?
买了好看的衣服,不敢穿上街;
明明很努力,到了提薪的时候又打退堂鼓;
人群中总想当小透明,被人夸很不好意思。
以上这些感受的背后都和一个东西有关系——
羞耻感。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想把内心深处的渴望展现给别人,
但因为「羞」,却选择藏起来,甚至假装不存在。
为什么我们这么难以展现真实的自己?
今天,我想从「羞耻感」出发,和你一起探讨:
我们的羞耻感从哪里来?
羞耻感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伤害?
3招丢掉羞耻感,从“我不敢”到“我还要”。
希望这次的分享,会带给你一些新的看见,
让你再勇敢一点、大胆一点地面对世界。
我们的羞耻感从哪里来?
羞耻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往往有一片深埋在记忆里的“土壤”。
而最肥沃、也最容易滋生它的地方——就是童年时期。
童年期是我们人格、情感和自我认知的发展期,每一次被对待的方式、每一句被责骂的话,
都可能在心里留下微小的印记,而这些印记,后来可能就促成了羞耻感的出现。
1、公开的羞辱
你有没有一犯错,就被父母或老师批评的经历呢?
比如,他们常说:
“你怎么这么笨!”
“真给我丢人!”
“看看别人家孩子!”
尤其是公共场合的批评,更会让年幼的我们感到羞耻。
来访者M就曾经因为没向校长打招呼,被校长当着全校同学的面批评,说他“没礼貌”、“没家教”。
那一刻,M的自尊心被深深地打击,从此之后,他开始惧怕一切权威,一想到可能犯错,就会涌起强烈的羞耻感。
面对职场的领导,他会下意识紧张,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
面对年长的长辈,他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冒犯;
年幼被当众否定的经历,像一根刺扎在M的心里,
即使M长大,也不自觉地活在羞耻感的阴影里。
2、无回应、情感漠视
第二种最基本,也是最痛苦的羞耻感的形式——父母的情感漠视。
当我们表达需求、情感,尤其是展现脆弱面,如恐惧、悲伤时,
只要得到父母的安慰,这些沉重的情绪都会被慢慢抚平。
但是一旦这些情感被忽视、否定时,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被接纳的、是羞耻的,必须隐藏起来。
这时,我们内在对自己的说的话,就会变成“我很受伤,我不讨人喜欢,我被怠慢,被忽视”。
这些都是在描述我们正体验着羞耻。
3、各种形式的虐待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在童年时遭受过身体或情感上的虐待。
比如,经常被父母打骂,或者父母会用剥夺食物、冷暴力等方式来惩罚我们。
但作为孩子的我们天生不会去怪父母。
在我们最需要营养、照顾和安全感的时候,
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最依赖的对象。
所以孩子不会去相信“父母变坏了”,更不会去恨父母,而是把这份恨转向自己。
于是,孩子们会反复在心里说:
“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才会遭到这样的对待。”
有句话特别贴切:
当你打骂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停止爱自己。
当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打骂和惩罚中长大,
他会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内化父母的否定,陷入深不见底的羞耻漩涡——
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不值得拥有任何美好的事物。
羞耻感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伤害?
我们刚才聊到,很多羞耻感,其实是被外界“灌”进来的,
也许是父母的情感忽视;
也许是同学的一句嘲笑;
也许是老师的公开羞辱......
当我们把羞耻的经历内化, 它们不仅仅停留在过去,还会在未来不断地限制我们。
咨询师严艺家曾说过:「羞耻」是一种非常有力的伤害武器。
那么,羞耻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1、羞耻感的杀伤力在于它的隐蔽性
“羞耻”这个词的英文是 shame,词根源自拉丁语,意思是“隐藏、遮掩”。
它不同于内疚、愤怒这些情绪,
内疚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事而感到抱歉, 愤怒是带有向外的攻击性、破坏力。
但羞耻感,是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否定,
这是一种触及自我认同层面的伤痛。
由于它太过痛苦,我们的大脑会用各种方式来逃避它。
正因如此,很多坏习惯其实都源自未被处理的羞耻感。
但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所以常常难以改变。
来访者明明总是卯足了劲投入到工作中, 每天加班到很晚,接手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拒绝休息。
他总是努力说服自己,说这是有野心。
但其实这些停不下来的努力来源于明明某种的信念:
「我的价值取决于我的成就」
这种信念伴随了一种存在的羞耻:我必须要足够努力才能换取留在公司的资格。
所以你看,羞耻感更像是困住心灵的隐形枷锁, 伪装成「野心」、「努力」等字眼。
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操控了我们的选择, 让我们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
2、羞耻感是我们成功的最大阻力
斯坦福大学追踪研究显示:
因害怕出丑而放弃职场晋升机会的案例中, 78%的当事人5年后仍在原职级,
而那些勇于尝试的人,失败率也只有32%。
这说明——羞耻感往往比失败本身更让人害怕。
但博主@石榴大王恰好是个反例。
她是一个没有「做事羞耻」的人,
大学去摆摊卖东西,忙不过来就找同学帮忙;
自己开青旅,提前找朋友帮忙评价;
做自媒体,被熟人刷到了就让对方帮她做数据......
她完全不在意被看到,也不在意这件事会不会成功。
正因如此,她才能迈出舒适圈,收获更多的可能性。
她总爱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屏幕前的你也可以把这句话记下来:
“宇宙里,你就只是一颗尘埃,根本不在乎你摔得多难看。
但世界永远会奖励那些敢闯敢拼的人!”
如何丢掉羞耻感,
从「我不敢」到「我还要」
虽然羞耻感会在暗中伤害我们、限制我们, 但好消息是,羞耻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这次,我想教大家3招,让你不羞耻地表达「我想要」。
1、看到“我不敢”背后,其实是“我想要”
每一个“不敢”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份细小却真实的“想要”。
不敢提出离职 → 你渴望一个更轻松、更公平的职场环境;
不敢开始恋爱 → 你渴望亲密,却又害怕受伤;
不敢拒绝父母的安排 → 你渴望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所以,不妨多问自己:
我害怕的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又是什么?
只有当我们看见并承认那个渴望, 才可能鼓起勇气去迈出第一步。
2、 把“我不敢”换成“我选择…...”
首先,识别那个让你羞耻、不敢行动的念头,
“提要求会被拒绝”;
“展示自己会出丑” ;
“麻烦别人会让人讨厌” 。
接着,你可以试着在心中大声或心里坚定地描述那个羞耻念头, 再然后接上你真正想做的行动。
比如,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
“我知道你怕提要求显得麻烦,但现在,我选择开口请ta帮我搬一下桌子。”
慢慢地,你就能从「被羞耻控制」变成「自己做选择」, 化被动为主动,逐步找回对行动的掌控感。
3、做最小单位的「见光」尝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上来就挑战最害怕的事,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不妨从最小、最安全的一步开始。
来访者瓜瓜有社交羞耻症,一和人说话就会立刻脸红、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
她在咨询中总和我说:“我连和别人打招呼都不敢。”
于是,我给她布置了一个任务: 每天对一棵大树打招呼。
起初,瓜瓜站在小区的花园里,面对大树感觉喉咙发紧, 慢慢地,她开始结结巴巴地向大树说「你好」。
再后来,她试多了几次,声音慢慢变大,心跳也没有那么快。
虽然对象只是棵树,但她体验到了“原来我开口也不会再脸红”的喜悦感。
这也是我想告诉大家的:
最小单位的见光试验,就像在黑暗的山洞里凿开一个小洞,
重点不在于这道光有多亮,而在于你真的勇敢地让光照了进来。
好好记住那一瞬间的感觉——
那是属于你的勇气,它会在下一次行动时,成为推动你前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