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周末去省图书馆借来两本书,一本是剧作家沙叶新的《阅世趣言》,一本是《历朝花鸟咏物诗》。
沙叶新先生是有趣的上海男人,幽默,世俗,亲和。喜欢这位在写作苦海以幽默豁达做风帆在老作家。
《历朝花鸟咏物诗》是一本发黄的旧书,十几年前出版的,字大、清晰,生僻字有注音。编者们相当用心。
粗略一翻,在各类咏物诗中,咏梅花最多,其次是莲花与菊花。都是身兼风骨傲气的花儿,自然博得文人青睐。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刚刚阅读完沙老的《阅世趣言》。书后附有他的微博节选。他是一位真性情的剧作家,有良知与正义感。
有时候玩笑开得多了,不免有浅薄无聊之感。然而,面对一些事情,如果不开玩笑,也不见得是深刻所致,或许是冷漠、自我,又或许是愚蠢至极。
沙老的经典剧作《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使用穿越梗和无厘头剧情,讽刺信仰的缺失、拜金主义和专制极权。
1987年创作的该剧,至今毫不过时。三十年过去,除却科技发达,信息更快捷,人性本身的缺点又有多大改变呢?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昨天不舒服,躲在家里看莫言的《蛙》。拿起便没有放下。今晨五点起床,一口气读完。小说的构思巧妙,语言简洁生动,是我看过的莫言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怪不得以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主要围绕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执行而展开,时间跨度为五十年。姑姑这一妇产科医生形象鲜明,政治非常正确,感情一再受挫,矛盾重重。中国的乡土人情,经济发展带来的世风变化与人心所向,部分得以展现。
可是,我仍然觉得不够,为什么?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近日同时展开的书有两本,一本是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时日之子》,有意思的随笔。作者巧妙地找到许多同月同日发生过的事情,拣选一二,对比搭配,再加一点评论的盐,做成特色冷盘。爽口极了。
另一本是法国作家纪德的《遣悲怀》。记得木心先生说过,当他沉浸在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里无法走出时,是纪德把他拉出来。纪德确实比罗曼.罗兰更加人性化,更个人主义。
《遣悲怀》是悼念亡妻之作,中文名是译者加上的。看完后心里很难受。
纪德与妻子之间的相爱相杀、缺乏沟通的关系确实折磨人。纪德爱妻子,敬重她,怜惜她对她自己的压抑与束缚。他想要她幸福,即使第一次求婚被拒,仍不泄气。几年后,再次求婚,终结连理。
然而,可笑的是,敏感的纪德对这位庄重的表姐无法激起男女之情。他只能把她当作圣母一样尊敬,只和她进行心灵层面的交流。他的灵魂依恋她,他的肉体背叛她。
或许这是任何女人都无法忍受的丈夫。只有敬爱,没有宠爱,妻子无法温柔似水,只能僵成木头。后来,纪德埋怨妻子的笨拙、顽固、冷漠、作贱自己,这些都带给他痛苦。殊不知,被无性婚姻折磨成这样的妻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可怜的梅德林。
纪德与王尔德是好朋友,均有同性恋情结。果然,人以群分。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纪德的《日尼薇》很有意思。描写中产阶级少女在叛逆期的思想动态,追求精神独立以及生活自立的过程。纪德怜惜女性,借小女生之口抗议婚姻对女性的束缚,这在二十世纪初很难得。
羡慕少女日尼薇,虽然有虚伪暴烈的父亲,但是还有体贴她,与之心意相通的母亲。小说最后,少女知道母亲的秘密,母亲也知道少女的莽撞,但是母亲几天后就去世了。这是遗憾吗?还是作者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抄录一段纪德日记里的话:
一个人的一生是他的形象。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将被反映在过去里,而,俯身在我们行为的镜面上,我们的灵魂将认出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的一生都用来为我们自己起草一幅不可磨灭的画像。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一点;我们没想到美化自己;我们阿谀我们自己,但是以后我们可怕的画像不会阿谀我们。我们描述我们的人生,对自己撒谎,但我们的生命不会撒谎;它将描述我们的灵魂,而灵魂将以其惯有的姿势,站在上帝面前。
这两天还读了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中篇《老妇和猫》、《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
《老妇和猫》勾画了下层无家可归的流浪老人临死前的悲苦。儿女不愿想到她,她只能与流浪猫相依为命。赡养老人不仅仅是社会制度和法律的问题,更多的是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问题。生命原本是一场旅行,请留给亲人更多善意和怜悯。
以我目前的生活经历来说,难以理解《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关于母爱的部分,比较贴近。
曾经买了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据说是最好理解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竟然没有看完,懂不起。
莱辛的语言敏感、微妙,小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