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整年都在美国度过了,经历了许多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在彻底的异国他乡经历了更加孤独的一年,也在孤独中切换了人生的轨道,于是也更加懂得了舍与得的关系。从来就没有两全其美的东西,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总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的人觉得值得,所以开心,也有人觉得后悔,因为代价太高了。
而我,对于过去一年的感觉是:值得。
从CMU毕业了
时隔四年再次重返校园,明显感到体力和脑力跟不上年轻人了,熬夜不行、长时间写作业不行,通宵更加是不可能通宵的。好在时间短,一年的时间飞快地过去了,倒也很快混了过去,把学位拿到手然后跑路。
如果说这一年的上学体验和本科大学有什么不同,我觉得就是:目的性太强。从一入学,不对,应该是还没入学开始,就规划好了自己需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到怎么样。我不知道这是多年的工作经验给自己的影响,还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严酷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总之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找工作。这样的好处是,只要按部就班走下来,都能获得不错的结果。然而错过的是深入体验美国校园生活的机会,很多东西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了,不会有第二次经历的。
在CMU的记忆是很模糊的,由于项目的特殊性,课也没怎么上,大部分时间是自学,随便摸一下鱼就会觉得每天都是周末。可是也没有周末,仿佛有做不完的项目,刷不完的题。毕竟时间哗啦啦地流逝着,眼看着毕业时间一天一天逼近,如果工作没有着落的话,就要被“遣送”回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忙还是闲,于是就会非常羡慕还能去外地度假玩耍的同学。
我记得毕业离校前几天,在盖茨楼碰到参观校园的一家三口,拉着我聊起了CMU。当被问到在CMU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时刻时,除了那么几个零散的回忆,好像还真没有。但是为了不辜负小男孩眼中的期待,还是把CMU的经典好玩事情“杜撰”了一番讲给他听,毕竟还是要给母校拉点生源、增搞点创收,都穷得把我所读的项目关闭了。
为了生计奔波是动物的天性,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除了追求饱腹之外,还会偶尔想起诗与远方。希望人生每一段经历都值得细细回忆,而不是匆匆走了过去。
下岗工人再就业
在变回学生的一年中,我的另外一个身份则是“下岗工人”。因为已经是一个“社会人”了,在CMU上学,不仅仅被一个个Bug困扰着,同时还有国内乱七八糟的事情,其实主要还是钱啦,比如说每个月银行会定时发短信提醒我“截止到xx您账户余额还有xx元,请确保xx前有足够金额,否则将会影响您征信”之类的“威胁”短信,生怕我跑路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也确实是跑路了。
所以,找工作就成为了我18年的头等大事。我常常戏说一来到美国,就掉到了马斯洛需求的最底层,每天在求老天爷赏口饭吃。这很真实,上学期间吃的东西很难下咽,毕业之后的三餐还没着落。
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过程,就是我之前所说的,一心只求个offer。于是挑项目来做,因为它可以放在简历上,让它看上去没那么寒碜。还有一个是刷题,令我惊讶的是北美科技公司招程序员,几乎就是考刷题。倒也方便,只要下了苦功,觅得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并不是难事。
刷题也即是刷Leetcode。记得刚刚打开这个网站时,对刷题毫无概念,在网站点来点去,想着这要怎么刷?半天没弄明白,只好退出去谷歌一下。第一题2 sum,对着屏幕发呆半天,连个"Hello World!"都不会写,还是谷歌、翻答案。神奇的是还没弄懂刷题为何物的情况下,居然花了150刀买了会员,也许是在腾讯工作久了有种“充钱就会变强”的幻觉。
磕磕绊绊中摸索了大半年,终于刷到了可以应付面试的程度。在18年上半年的时候,Leetcode还只有600多道题目,到现在已经有快一千道了,两年前刚流行的时候仅有一百多道。一道题是什么概念呢?一个正常智商的孩子,一天从早到晚正常作息,什么其他事情都不干的情况下,能刷10道题已经是很厉害了。所以说,除去平时的上课和作业,就这个刷题,没日没夜地刷都得小半年,何况还会忘记,还要复习、总结。没有大半年的时间,很难做到胸有成竹地去面试。于是总会感叹:在美帝科技行业做个程序员,生的早很重要。早些年把那几道经典题做熟就可以应付各大科技公司,而现在和以后的孩子,面对上千道题,想必是望洋兴叹。
上半年的就业市场还是一片严寒,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入夏之后才慢慢回暖,还真是跟天气同步着。
第一次飞去加州面试是在四月份,去面了Yelp。本想着面试表现不错,拿个offer还是没问题的,然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好好玩耍了。不过也许是自己太菜,也许是他们公司的招聘太玄学,最后收到了拒信。无奈继续一边埋头刷题,一边投简历、找内推、骚扰Recruiter,在这期间陆续听说身边的xx拿到了xx的offer,这样的消息即使不主动去打听,也会通过偶然必然的渠道传到自己耳中,于是焦躁的内心总会因为这样的消息更加焦虑。好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好像忽然就很多Recruiter约面试,在那个时候,最能缓解焦虑的就是Recuiter的时间,看到他们的问候邮件,就把入职的时候怎么跟同事打招呼都想好了,自作多情到如是地步。
第二波飞去加州,就是面几家dream company了,包括Google和Facebook。这些个神级公司,在国内时,感觉都是童话里的,偶尔也想过会不会有朝一日到这样的公司工作,但多数也是在做白日梦罢了,也许旅游的时候到他们公司参观一下是可以的。所以我来美国的时候,特意选在了旧金山转机,就是为了去参观一下,算是到此一游。
因此有机会到这些公司的总部面试,吃住行都报销,还能跟真正的员工交流几小时,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至于有没有offer,也就随缘了。
在去Facebook的面试的时候,我在去机场路上收到了第一个offer,那是一家产品和文化不错的start up,马上要上市了,按照我的了解他们给出的薪酬也不差。于是挂掉电话的时候,我长舒一口气,感觉一直以来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总算落地了,完成了来美的既定目标,也就是找到一份工作留下来(赚钱)先。此后Facebook的面试也没那么紧张,全当做朝圣之旅。
在这一批面试的公司中,我每次都觉得面的太差了,还没走出他们的公司,感觉拒信已经在路上了,于是心情非常低落,跟朋友吐槽了不少。然而惊讶的是这些公司居然都给我发了offer,对,其中也有Google和Facebook。在那一刻,似乎对“人生巅峰”有了一些体会。此后有了这几个offer加持,也就再也没有担忧了,全当是公费旅游,借着面试的机会又去了纽约、西雅图玩了一圈。当你越放松、越不在乎时,得到的结果也不会太差,之后的面试的公司都给了offer。
本来想的是有个offer给口饭吃就满足了,幸运的是还能在一众offer中斡旋谈判,最后拿到一个让自己很满意的薪酬包裹,加入Google这个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公司,然后还能有幸在Google最好的产品组之一工作。
于是乎,人生中至暗时刻在高亮的结局中告一段落。这一段经历,仿佛是一段人生的缩影,对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Hi, Google
入职Google已经近三个月了,虽然偶尔有阵痛,但总体而言顺利的出乎意料。
在环境上,早已垂涎大谷歌美轮美奂的办公场所,等到真正入职后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除了建筑外的自然环境比较宽阔,室内装潢和腾讯倒是不分上下,我甚至觉得腾讯的办公环境让人觉得更加舒服,比如说上千块钱的大靠椅和注重私人空间的隔板,在谷歌都没有看到。
CMU毕业后,我是以软件工程师的身份进入Google的王牌产品组。面对这巨大的反差,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本想着开始的前半年都不会太好过。可是没想到入职不久之后就可以往正式代码库提交代码了,这并不是我厉害,真正让我惊讶的是谷歌这个大机器的运转效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谷歌的内部工具已经强到让一个半桶水的我能够快速上手,我甚至觉得配置代码环境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居然比一个课程项目还快速。
于是我在想,在谷歌做程序员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可以在这个工程师的天堂中,感受到工业界最前沿的技术。不幸的是,经过无数个技术天才、管理天才多年的沉淀,谷歌已经成为一个“无情的机器”,大部分“底层码农”不过是在这部巨大的机器中拧拧螺丝钉,内部工具如此好用以至于离开谷歌后都不知道怎么工作了。当然如果你是其中的天才,你就是那些设计这部机器的人,自然也不屑于看我这段话。
工作中,冲击最大的就是智商差距,感觉每天都被人按在地上摩擦。坐你旁边的,可能是斯坦福计算机本硕博大神,你的老板可能是安卓创始团队成员,刚才跟你寒暄的可能是哈佛的MBA……每当此刻,似乎都是对我灵魂的叩问:我到底是怎么混进来的?
于是,谷歌牛逼的地方不在于招揽了多少个天才计算机科学家,而是从上到下都是一批极其聪明的人,没有明确的KPI,甚至想来就来、不想来就在家工作,看似宽松的环境,却在高智商的光环和基于同辈压力的自律之下,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伟大的产品。
小黑猫Harley
有猫了!这是今年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都想着,有朝一日,我会有一只猫,母的,白色的,叫Harley。这件事也就成为了内心悬而未决的事情,并不是养一只猫有多难,只是这些年来我的生活状态都不适合养猫。忙,没心情。有段时间,我差点就得逞了,在路边遇到一直流浪猫,买了点东西喂了一顿。它跟我设想的一样,我想要是明天还能遇到它,就抱回家。可是第二天在附件找了半天都没看见,于是觉得缘分始终未到,还是继续等吧。
出国前,倒是从朋友那“拿”来一只猫养了一段时间,算是实现了一个心愿。今年回国还去看了他,不过已经不认我了。哎,无情的猫呀,想当初还一个被窝睡了好几个月呢。
养猫是生活安定的一个缩影,毕竟是一个生命,既然领回家,就代表着责任和时间的承诺,而不是始乱终弃。
在生活和工作安顿好之后,养猫的事情也就提上了日程。在此之前也偶尔在网上关注可以收养的猫,也曾想过买一只,不过一直以来被灌输“领养代替购买”的观念,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购买虽然可以挑到喜欢的猫,但想想还是在收容所的猫更需要我。终于在感恩节那天直奔附近城市的一个救助站,在看了几只可供收养的猫后,选了一只最有“缘分”的猫抱回家。
它跟我原来的设想完全相反,是小公猫,全黑的,但不管怎么样,它还是叫Harley,这个带有些许神秘气息的名字倒也挺适合这全身漆黑的小伙子。
猫给整个房子带来生命气息。下班回来后,还没打开房门,就有个小生命喵喵喵地迎接你。每天的生活被清晰地分为两段,一段是白天在公司埋头写代码,另一段是有个小精灵陪着你惬意地消磨晚上时光。
人跟猫的缘分很重要,幸运的是Harley的性格完全是我喜欢的。想要撸猫的时候,它如胶似漆地粘着你,想要干活的时候,它就会在一旁自娱自乐,不会来打扰你,让人完全地享受着猫带给人的愉悦。
有个生命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爱着你,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还有一系列小事
过上了离不开车的生活。在过去几年,我都没想着要买一辆车,因为国内的私人交通太差、公共交通太好。而到了美帝,尤其是硅谷地区,做什么事情都得开个车。于是赶紧考驾照、买车,才体会到了之前朋友所说的“车会让你的生活半径一下子拓宽了,自由!”。不用在寒风中等公交车,不用为错过公司班车而着急,不用为昂贵的打车费用心疼,随时随地想走就走。
终于去滑雪了。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在南方生活的人,来美国之后才第一次见到了雪。那是在匹兹堡上学的时候,其实也只是看看而已,没有真正的玩过,甚至有段时间,路上的雪每天都会把我的鞋子弄得湿透,让我对雪的印象骤然变坏。生活在加州,滑雪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户外运动,有几次想去,都因为太麻烦、太贵了而作罢。终于在年底,翻看了年度待做事项清单,发现滑雪还没有做,于是找了个周末去大名鼎鼎的太浩湖,与雪来个亲密接触。两天的行程基本上都是摔的,所幸最后半天能够在绿道上自由地滑下来,体会到了滑雪的乐趣,此后一周的肌肉酸疼也都值得了。
开始上手电吉他,过去今年陆续在弹木吉他,18年寒假的时候头脑发热在亚马逊下单买了一套电吉他设备,最后果然没有时间玩,放在一个角落铺满了灰尘,直到工作之后才有闲暇时光拿起来玩弄一番。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发明,陪我度过了许多人生低潮时光,也因为在最低落的情绪才能体会到音乐最美好之处。
遗憾的事
如果说18年有什么遗憾的事,那必须是没有好好地阅读过一本书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近几年来阅读量呈断崖式下降。阅读并不耗费太多时间,也并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但是阅读的时候所带来的思辩、沉浸是人们在琐碎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美妙体验。没有阅读,于我而言,似乎在对这些美好的事物逐渐远离。如果说把时间花在发财这件事上,那是值得开心的,心酸的是没有发财,钱包一贫如洗,慢慢的思想也变的贫瘠。
内心和行为正在变得越来越封闭。正在对自己和对未来失去信心,因而不想再去争取很多东西,过上了所谓的“佛系”生活:有就有,没有也可以。人们大多认为这是成熟的标志,也美其名称脚踏实地。可是我觉得这分明是懦弱的体现,因为有过失败的、不好的经历,就不再敢去追求。在写年终回顾的时候,我特意翻看了以前写的东西,发现以前的自己跟现在判若两人。那时候的执行力非常强,想到什么就去做了,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比如说,在大街上碰到一个有意思的人,可以拉他吃个饭聊半天,比如说想要去哪玩了,拿起背包马上就走了。我想也并不是年少的时候有多么勇敢,而是没有想过自己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对的、会不会失败。
纵然,人生而在世,总有许多东西注定会失败,就是人们口中的“命运”。然而我们先不谈努力改变命运的鸡汤故事,只是当生活变得佛系后,也许很多东西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也会在自怨自艾中擦肩而过。就比如说,如果我没有很努力地去准备出国的一系列事情,我怎么会有机会坐在硅谷写这篇文章呢?
意识到自己的逃避意识越来越严重后,我在两年前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走出去。至此,我的身体已经算是“走出去”了,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真正走出阴霾,去拥抱新挑战、新事物,即使落得个满身伤痕。因为,反过来我问自己,是否可以接受自己在这样的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答案是否定的。
有趣的生活实验
18年上半年,忙于找工作的我身处于有生以来最难熬的困境,一边是似乎无穷无尽的刷题,一边是对未来的巨大恐慌。那段时间的自己,几乎是完全自闭的,就是公寓和教学楼两条线,除了必要的课程项目合作,几乎没有和同学们的互动。在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活过来,我一定要荒废大半年,去疯狂的玩,不在去想工作、未来的事情。
后来正如我所愿,进入梦寐以求的公司,拿到的薪酬可以满足基本、甚至略奢侈的生活。于是在下半年几个月,我就处于放空的状态,回国吃吃喝喝,回到硅谷也继续吃喝玩乐,参加各种局,跟各种人社交,去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尝试的东西。
开心吗?是挺开心的,终于有那么一段时间没有生活的重负,可以放开身心去玩乐。有个朋友曾评价我说:为什么你好像活得很辛苦,没有生活情趣。我当时是不服气的,我怎么没有就生活情趣了?你看我看那么多书、玩音乐、去世界上新奇的地方游玩等等。现在我再来思考这个评价,说的很对。生活情趣,可能就是可以有那么一些时候,可以没有负担地去体会生活的美好。那时候的我是做不到的,想的杂念太多,难以摆脱的自卑,想要做的事情太难,说好听点是“雄心壮志”,其实也可以说是“自不量力”。
那是不是在这下年半我就变得有生活情趣了呢?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跟一帮朋友玩的时候确实开心,可是把我放在这种状态超过一定时间的时候,我又会觉得非常的乏味。于是我希望,可以做一些真的有“产出”的事情,用功利主义的说法,就是对未来有益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自己始终是没法毫无顾虑地玩乐的,总是希望未来的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不是被未来的美好生活吸引,而是希望摆脱目前令我不开心的事情。
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就不再那么热衷于各种吃喝玩乐聚会了。回到以前的孤独状态,比如说写写文章、弹弹吉他、拍拍照片。消磨时间的玩乐并没有消除我的寂寞,而做着这样的事情忙起来才能让我觉得充实。
好了,回顾2018,跟2017一样,至今为止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我曾梦想过有这么一天,可是没想到最后真的可以实现,跟我梦中的那个设定几乎一模一样:到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上最好的大学,进最好的公司。我还在消化这种转变,而对于未来,我希望可以继续有勇气去追求想要的生活。人来到世间走一趟,既然不能改变过去,不能退回去,那么只有把手中的牌打好,去尽力争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