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党性作为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如同树木之根、江河之源,深深影响着作风建设的走向。作风不仅是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的直观呈现,更是检验党性是否纯粹的试金石。改进作风绝非表面文章,唯有深挖党性根源,才能真正让清风正气常驻。
从革命年代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到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性修养贯穿奋斗历程。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党员干部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坚定信念,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无数先锋模范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践行着初心使命。这些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党性的高度决定着作风的厚度,党性的纯度影响着作风的力度。
然而,现实中仍有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拧得不紧,在利益诱惑面前逐渐迷失方向。有的干部在工作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诿扯皮;有的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公私界限模糊,把公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些作风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党性的弱化与缺失。正如古语所言:“一念之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之计,每决于一念之间。”党性一旦出现裂痕,作风必然会出现漏洞。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锤炼品格、提升境界的永恒课题。李大钊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以“铁肩担道义”的担当传播马克思主义,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毅然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将青春定格在奉献的道路上。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党性修养需要在理论学习中滋养,在实践磨砺中升华,在自我反思中巩固。党员干部应当时刻以党章党规为镜,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主动接受思想淬炼,让党性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小事小节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检验党性的重要标尺。从一顿违规宴请,到一次人情往来,细微之处往往藏着作风的“试金石”。明代海瑞“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一生清廉自守;清代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的箴言,至今振聋发聩。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在生活圈、工作圈、社交圈中严守纪律红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党员干部要将党性修养融入血脉,把为民服务镌刻于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锤炼过硬作风。唯有如此,才能让党性的根基坚如磐石,让作风的清风劲吹不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