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每天一篇原创文的第十九篇原创文,我是吴小丽,一个努力成长的家长。
今天这篇是《高绩效教练》的第四篇读后感。
今早,气温18度,秋高气爽,忽然的降温,不知道又有多少的孩子穿着“妈妈觉得你冷”的厚衣服上学去。父母总为孩子考虑的最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不管孩子有没有办法接受。这是中国家庭的一个常态化。
孩子上了小学,最让父母看重的就是成绩了。普遍做法都是采用胡萝卜加大棒。考试前各种奖励政策,吸引孩子好好读书获得好成绩,若考试成绩不让父母满意,大多数的家长就开始了各种“大棒”,也就是惩罚措施,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手机,不能玩游戏,不能……
你的胡萝卜是否管用?你的大棒是否管用?可能刚开始为了获得“胡萝卜”孩子能够努力得到一个高分,但是效果没过多久立马又回复了之前,为了更加吸引孩子的心你的胡萝卜势必跟着水涨船高,不断的推出更吸引人的奖励政策或者更严厉的惩罚措施,一个恶性的循环不断的持续下去,你与孩子始终纠结于成绩这回事,从而影响亲子关系,影响正常生活,更加影响孩子的学习。
《高绩效教练》里有句话:如果我们像对待驴一样对待他人,他们也会表现得像驴一样。
抛弃胡萝卜+大棒,从孩子的自我激励做起!
首先,我们需要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是有一个周期的,根据周期来帮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的四个周期:
第一个阶段:无意识+无能力=低绩效,无识别力和理解力;
第二个阶段:有意识+无能力=低绩效,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弱项;
第三个阶段:有意识+有能力=绩效提升,有意识地、刻意地努力;
第四个阶段:无意识+有能力=自然地、完整地、自动地提高绩效。
到了第四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习惯的养成。通过对孩子的意识培养,搭配能力训练,那么孩子的学习习惯就能较好的养成。
鼓励孩子获得更多的绩效,而不是更高的分数!
成绩≠绩效!学习+快乐=绩效!绩效促进更多的学习,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快乐。
关注孩子的快乐,其实最根本就是关注孩子的感受。成绩不好,你是否关心过孩子的感受?你是否听过他的心声?你是否试着去了解原因?不要因为单一的分数而去否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的需要决定着孩子的学习动力。这个需要并不是指家长给出的奖励政策,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他考不好是不是因为他太急需家长的认可呢?还是因为他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所做的报复呢?或者,其实他只是需要爸妈跟他说一句没关系呢?
说到底,你有多了解孩子呢?
放下分数的负担,鼓励孩子获得更多的绩效,学习终究是他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