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敢听筷子兄弟的《父亲》,在ktv唱过一次,唱了一半唱不下去了,因为哭的没法唱。
我不愿去想照片中的父亲今年多少岁,因为不愿他再变老。
我和弟弟大概是父亲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我们都考上了重点本科,如今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达成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我感慨于自己的幸运,更感动于父亲半生的付出。
2
小时候,父亲对我和弟弟唯一的要求就是读书,希望将来有出息。
为了这个目标,家务可以不做,衣服可以不洗,同时禁止看漫画、“闲书”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
我清楚的记得他暴怒的撕掉我好不容易淘来的《三国演义》时我的那种绝望;
我们那个小县城的游戏机室的位置他跟我一样熟,无他,找我的次数多了;
篮球对他来说也是洪水猛兽,怕伤着,医药费太贵,最重要的还是怕影响学习。
小时候他篮球玩的特别溜,也很沉迷,他怕我重蹈他的“覆辙”。
我现在的篮球水平很烂,高中毕业后和大学同学、同事也打过几次,无奈水平太臭,根本无法从中获得乐趣,后来干脆放弃了。
“185的个子不打篮球真的浪费了啊”
“我要有你的个子早就会扣篮了”
对这种嘲讽我早已免疫,因为身经百战见的多了。
3
小时候不懂这种心理,抵触情绪特别强烈:
我打个篮球怎么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看个《三国演义》怎么了?四大名著啊!
打个游戏怎么了?劳逸结合懂不懂?
后来工作了,目睹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儿时好友以及很多和我一样出身底层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如今的境遇,突然就理解了父亲。
有的女同学初中毕业就结婚,对象是开三轮的。
有的高中毕业到工厂里打工,目前还忙碌在流水线上。
有的至今没有结婚,三十大几,快四十。
没有看不起他们的意思,只是单就生活水平而言,他们还未摆脱他们父辈所处的阶层。
父亲当时特别清楚我们家当时的情况,虽不是家徒四壁但也只是市井小民。
一没钱,二没权,只能跟别人比学习,从我上学时就给我灌输的观点。
要出人头地,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一条路,这是他给出的药方,也是他唯一能做到的。
4
他集中了能提供的所有资源。
对自己:
在卷烟厂上班却不抽烟,因为可以省钱;
很爱喝酒,白酒是8两的量,戒了,因为可以省钱;
没给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因为可以省钱;
大三那年,开学的学费是贷款,因为省无可省。
对我和弟弟:
所有的注意力都必须放在学习这唯一的一条路上。
篮球,不能碰,耽误学习;
家务,不用做,耽误学习;
午休?少睡半个钟头吧,不然耽误学习;
早上起床后十五分钟还没收拾好出门?墨迹什么呢?早点去学校看书!
寒暑假七点还不起床?伴随着卧室房门被近乎撞开声音的是:对面楼上的小姑娘六点就在楼顶看书了,你们打算睡到什么时候的半咆哮声。
在路上看到有和我们差不多的孩子在工地干活、在帮父母摆地摊时,他会掉泪,然后回来跟我们讲:你们比这些孩子的环境好到不知道那里去,更要抓紧时间读书。虽然我们体会不深,和没有一样。
他会反复跟我们讲老家那个村子里兄弟两个相互监督读书,不认真就相互扔石头的故事,然后说:你们也要相互监督。虽然我和弟弟并不相信那个故事的真实性。
5
你会说,你父亲的认识很肤浅,方式太简单、太粗暴,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但父亲能怎样?他认知水平只能到这里。
他在年轻时走出了那个红薯都吃不饱,面条那是专门招待客人的农村,
勉强读完了初中就不得不辍学挣钱补贴家里,
来到小县城后,无依无靠,虽有一些本家亲戚,但在连续碰壁之后,他知道,靠不了别人。
他钻过近40℃的砖窑,抗过几十斤的水泥包,和母亲一起摆过地摊;
为一毛钱和别人讨价还价十分钟,因为那时一个月他和母亲就挣几十块;
为一堆豆腐渣该归谁和别人打架,因为老丈人家养的猪等着那堆豆腐渣喂食。
爷爷当年希望他走出农村当工人,开始他对我们希望是能去他所在的国企做后勤。
他没有想到国企会破产,没想到他会下岗,没想到他会成为他口中最不期望我和弟弟成为的“流落街头”的人,更不敢奢望能成为“国家干部”,那是他最羡慕的人,因为稳定。
所以他的价值观里,不需要体育健身,不需要四大名著,更不能有游戏机,有懒觉。
他要穷尽所有精力,去奋力一博;他要集中他能集中的所有资源,去为下一代争取一个不用提心吊胆生活的未来。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6
结果是幸运的,他成功了!
我和弟弟考上大学,如今都有了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实现了阶层的跃升,摆脱了他所处的那个社会最底层。
对未来,有比较稳定、乐观的预期。赶上了零九年房价的相对低位外加短时下调。买了这座城市为数不多的核心学区房,不用再为果果今后的学位操心。
弟弟虽然没赶上,但老家做一个三线城市,学区房价格也不高,以他们夫妇俩的收入也不是问题。
从我和弟弟这一代开始,我们家的命运算是彻底改变了!
当年他抱着刚上小学的弟弟,脸上挂着笑容,但心里还要担忧今后的生活,甜蜜中也带着任重道远。
今天,他抱着三岁的孙子,脸上依然挂着笑,只是现在他不用再为自己、为儿孙辈的生活而担忧。
当年他手中的小孩还不知道学区、牛奶、动画片、变形金刚为何物。
如今他手中的小孩,可以住在学区房里,背诵唐诗宋词,玩着乐高,偶尔还能蹦出几个英文单词。
他集中了他一生中能提供的最大资源,将我们托举到了今天这个位置,
他近乎一只狂暴的萤火虫,拼命的发出自己所有的光芒,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同时在我们耳边嘶吼:前进,不顾一切的前进!。
今天我们走的这条路,虽无大福大贵,但也生活无忧。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在这条路上,驻足欣赏沿途的风景,可以找到一条更好的路。
23年弹指一挥,那个燃尽一生的父亲已是满头华发,身为儿子,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