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我们的思想以及思考模式其实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习惯中养成,其背后是在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影响和主导下的。通过学习研究这些哲学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我们认识掌握个人、群体、组织的思考模式,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这些哲学原理中根基性理论和方法。
究竟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我们先卖个关子,先来了解一下计算机的商业发展史。
从计算机商业发展史说开
1951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尤尼瓦克横空出世,并迅速被运用到科研领域,美国空军、能源部都是它的客户;公司通过大量的市场研究得出结论,到1999年底,电脑的销量将达到1000台。
为什么会得出这么奇怪的、今天看起来荒诞不经的结论呢?
答案就是,它潜意识中有个假设:尤尼瓦克的客户是大型的科研机构,毕竟这么高端昂贵的东西似乎也找不出其他的应用场景。有了这个假设后,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就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了。
但彼时的IBM,做出了大胆预测:
商业市场也可以用计算机,并且这个需求量,会大到超出想象。基于这种判断,他们果断放弃了自己的架构,采用尤尼瓦克的架构,开发出更加适合财务算法的电脑。10年以后,IBM大型机占据了几乎整个计算机市场的份额;尤尼瓦克的名字,却鲜有人知。
后面,DEC垄断小型机市场,微机占据个人/家庭市场,无不“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究其原因,就是“昔日王者”在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后,不能与时俱进,仍固守原来的“假设”;而后起之秀,没有历史包袱,能够敏锐感知这种变化,大胆推翻原有假设,基于新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设定新的“假设”,从而颠覆“昔日王者”,成为“新王”。
何谓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第一性原理,好比树木的根基,没有人会看到繁茂枝干下的树根,但它决定了树木的一切。
第一性原理是系统的基石假设,也称为逻辑奇点,或元起点。
这就是人类思考的模式!
如前所述,Univac运营的基石假设就是:计算机由于其极高昂的价格,是只可用于大型科研机构,即科研市场;而IBM运营的基石假设是:计算机不仅可用于科研市场,还可用于商业市场,经济技术的发展会降低计算机的门槛……
从前述例子可以看出,基石假设并不是永恒不变。当环境变化,导致基石假设不再成立时,必须与时俱进,寻找基于新环境条件的新基石假设,并基于新基石假设进行推演……。
不仅仅是团队和组织,我们个人思维也有自己的基石假设,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在影响决定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
公理化思维
两种基本逻辑推理方式
1、归纳法
归纳法概念
从具象的经验中归纳出抽象的知识,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在使用归纳法时,往往会先设定一定的参照;从人类的思维惯性出发,这种参照往往是空间或时间。
归纳法就是一种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规律推广到另一或者所有时间和空间中的思维方式
归纳法的哲学特征
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真。
2、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种根据元起点利用正确的逻辑推导新知识的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创造了演绎法的经典句式,即三段论。
三段论,有三个组成部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正确。
演绎法的哲学特征是可以保真。
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推导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个基石,即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即第一性原理。
3、求存不求真
归纳和演绎是人类最基础的两种逻辑推理方式,人类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求存不求真。
尽管现阶段的所谓知识并不是真理,但它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存足够了,这就叫“求存不求真”。尽管求存不求真的思维模式保证了人类当前的生存,但也留下了致命的缺陷。任何归纳法都有时空边界,一旦越过边界就会遭遇非连续性节点,原本成立的规律立即失效。但人类的认知具有连续性和局限性,人类不但总是忽略边界的出现,而且在跨越边界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原有的规律去衡量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
公理化思维
有时候,逻辑推导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我们需要培养公理化思维,以第一性原理为根基,运用逻辑去找到超出认知极限问题的答案,进而建立其他理性思维体系。
公理,可以看作第一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理化思维,就是人类在生活和工作中,以公理和第一性原理为根基,运用逻辑思维去推理,并建立其他理性思维体系的一种方式。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商业领域,公理化思维的应用都比发源于哲学的第一性原理有更强的操作性。
欧几里得,最早提出公理化思维,他在《几何原本》中运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建立了一套从公理、定理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几何学论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具备严密逻辑体系的几何学。
现在学生学习的平面几何基本还是《几何原本》中欧氏几何的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记住了很多概念、定理,却忽略了欧氏几何最重要、最核心的瑰宝——公理化思维,相当于买椟还珠、入宝山而空回。公理化思维不仅推导了几何、代数这些数学知识体系,更是演绎了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大厦。
第一性原理应用
打破系统边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基石的第一性原理击碎。
创新“不破不立”,“破”的是原系统赖以成立的第一性原理,“立”的是新的第一性原理,这个方法就是破界创新。
破界创新三部曲
1、“破”隐含假设
对于既有系统,人们通常会遗忘隐含的基石假设(故,称之为隐含假设),所以破界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打破隐含假设,这也是最难的。
如何找到并打破隐含假设呢?答案就是通过哲学的思维。
跳出系统看系统,才能看到系统边界,才能发现原有系统基石假设,找到了基石假设,就容易发现基石假设在逻辑上的缺陷。
2、“立”基石假设
当既有系统的隐含假设被发现和识别后,其中的逻辑漏洞也就显现出来了;而这个错误如果在第一时间被察觉,一个新的基石假设就很容易被建立起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新的基石假设一定要比原有的第一性原理层次更深、强度更大,这决定了新系统的边界和强度。而更深更大的系统通常存在于基础学科,如果在商言商、就事论事是无法提出破界创新方法论的,只有基于基础学科才能构建更强更大的系统。
“立”大概有两种思路。
一个修补或迁移,条件变化导致既有基石假设不成立,基于新条件修补原有基石假设的逻辑缺陷,这基本适合既有假设处于同一逻辑层次的,前后基石假设是替换关系。
另一个就是扩界,扩大逻辑覆盖的边界,在更高的逻辑层次完成逻辑自洽,在原有逻辑层次用既有基石假设,在更改逻辑层次使用新的基石假设。
前者如计算机的商业史,后者有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演进。
3、“见”全新系统
接下来就是要在新的“基石假设”之上,通过公理化方法演绎出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完成这一步,会自然生成新系统的边界,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处理问题时,与其关注解决方案,看重解决方案的内容,不如去探询内容下面的“一”,尤其是要打破那个“隐含假设”,这才是最关键的。当把这个“一”打破,方案会自然出现。
破界创新的难点
破界创新的关键点和难点就在于发现并打破隐含假设。这里有点像禅修,当我们发现“隐含假设”,其实就开始在打破它了。
通常最常见的隐含假设就是“群体信念”它包含你与周围人的共识,也有行业的常规,这构成我们认知的隐含假设。我们常常处于群体信念之中,而不自知。因为每个人都有深入骨髓的从众心理,会把社会的主流思想当作真理。实际上,所谓的群体信念都是最危险的隐含假设;尤其时它已经深入人性变成常识、共识的时候,人们根本不会去质疑甚至忘了质疑,就会被这个群体信念所禁锢。
跳出认知桎梏
在组织中,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信念的影响,甚至会因此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心,这就是从众效应。
破界创新的难点是隐含假设,而所有隐含假设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从众效应”。事实上,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决策和事情的隐含假设,就是因为周围人是这么想的,这就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从众效应,其在组织中常常表现为群体信念。
真理的隐含假设就是群体信念,就是从众效应。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家在《乌合之众》介绍,心理学上的“群体”会表现出新的特征,与群体成员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群体无智慧、群体无逻辑、群体无意识。
地狱中的石油商:
一个石油大亨死后上了天堂,上帝对他说:“你符合上天堂的所有条件,不过有一个问题。属于石油商的那一片区域,已经满员了,没有地方给你了。”
他说:“不介意我说句话吧?”
上帝说:“不介意。”
于是他把手聚拢到嘴边,大声喊道:“地狱里有石油。”
所有的石油商听了之后,都涌向了地狱。
看到一下空出来的许多位置,他得意洋洋的走进了天堂。
过了一阵子,他发现那些同行们都没有回来,不禁在想:“怎么没有人发现我是在说谎?难道地狱真的有石油?”
于是,他还是决定,去地狱看看情况。
群体中的独立思考等同于用意识去对抗天性,用思想去对峙身体。
小结
过去我们认为,成功需要努力、勤奋和投入大量时间,但那些工作都是在系统边界之内。甚至很多人是用身体的勤奋去掩盖思维的懒惰。
现在我们认为,跳出认知桎梏、打破认知藩篱,找出影响我们的基石假设,扩展思维的疆界,才是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