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茯苓、茯神解

茯苓气味俱淡,性平,善理脾胃,因脾胃属土,土之味原淡(土味淡之理,徐灵胎曾详论之),是以《内经》谓淡气归胃,而《慎柔五书》上述《内经》之旨,亦谓味淡能养脾阴。盖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利痰之主药。然其性纯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能培土生金,有益于脾胃及肺。且以其得松根有余之气,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敛抑外越之水气转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为止汗之要药也。其抱根而生者为茯神,养心之力较胜于茯苓。

刘潜江曰:茯苓本古松灵气纶结成形,卢子繇谓其精英不发于枝叶,返旋生气吸伏于踵,一若真人之息,若但视为利湿,殆有未然。盖松之凌冬不凋,非以其禀真阳之性耶?乃其气入土,久而结茯苓,是其质成于阴气禀于阳也。陶隐居谓其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犹色理无异,不可见其坚贞哉!

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附案

友人竹芷熙曰:“嵊县地固多山,在葛溪口,嵊东山名也。本层峦迭嶂,峰回水绕之所,吴氏聚族而居,约四五十家,以种苓为业。其种苓之法,秘而不宣,虽亲戚不告焉。新嵊药肆间,茯苓皆出于是。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人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酸枣仁汤,减川芎加浮小麦、大枣,亦不效;又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当此之时,余束手无策,忽一人进而言曰:‘何不用补药以缓之?’余思此无稽之谈,所云补药者,心无见识也,姑漫应之。时已届晚寝之时,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补药医痊矣。’余将信将疑,不识补药究系何物。乃翁持渣来见,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噫!茯苓焉,胡为云补药哉?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线生机,皆可医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可知心悸者汗出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遇种苓家,否则汗出不止,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是谁之过欤?余引咎而退。”观竹君此论,不惜暴一己之失,以为医界说法,其疏解经文之处,能将仲景用茯苓之深意,彰彰表出,固其析理之精,亦见其居心之厚也。夫仁人之后必昌,君之哲嗣名余祥,青年英发,驰名医界,时与愚有鱼雁往来,其造就固未可量也。

湖北天门县崔兰亭来函云:民纪十九年,四十八师李团长夫人,头目眩晕,心中怔忡,呕吐涎沫,有时觉气上冲,昏愦不省人事。军医治以安神之药无效,继又延医十余人皆服药无效,危险已至极点。生诊其脉,浮而无力,视其形状无可下药。恍悟四期《衷中参西录》茯苓解中,所论重用茯苓之法,当可挽回此证。遂俾单用茯苓一两煎汤服之,服后甫五分钟,病即轻减,旋即煎渣再服,益神清气爽,连服数剂,病即全愈。后每遇类此证者,投此方皆可奏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好多朋友咨询失眠的方法,其实失眠的种类很多,张仲景在金匮药略中有酸枣仁汤,主要治疗虚烦不得眠,这是在临床中很常...
    药生尘阅读 7,136评论 2 9
  • 2.7.2<药势>茯苓(续)& 仲景法之阴阳两虚 上一堂课说到茯苓的这个,它的本体是在阳的这一边,作用在阴的这一边...
    小强_93fe阅读 588评论 0 0
  • 第一章 解表剂 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
    263沐汐阅读 607评论 0 4
  • 方 剂 歌 诀 一、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
    惠米丽阅读 21,472评论 2 11
  • 第一章 解表剂 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
    金钢狼之族阅读 10,026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