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钱不能买到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比如:买不到真心、买不到亲情、买不到时间、买不到健康……
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个新角度重新来谈谈这个老问题,希望能带给你新的启发。
今天探讨的主要内容来自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政府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书《金钱不能买什么》中的观点。
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买卖的时代。市场成了生活的唯一逻辑。追求物质上的自我利益逐渐变成了一种美德。
在桑德尔看来,市场必胜论在在道德上的核心缺陷并非贪婪。贪婪虽然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过去三十年之间,最致命的变化并非贪婪的疯涨,而是市场价值观侵入了他们本不属于的生活领域。
现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主宰了一切,几乎所有东西都有价格,人类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一切都能用钱来衡量的社会感到担忧呢?
金钱造成不平等
在社会中,我们都知道,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同时也有很多东西买不到,因为某些东西是不能出售的,比如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免费项目。
我们想要遵循的就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加和收益的意愿,比如参加一个听证会,虽然听证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有限,但是人人都可以进去,我们需要遵循排队伦理,讲究先来后到,这就是一种公平。
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显然穷人的生活会变得更艰难,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比如好的医疗、上好大学的机会、甚至能买到政治影响力。当贫富差距涉及到了不平等的根源,那就意味着机会不均等。
比如在很多大城市比较好的医院,很多专家号很难排到,有时候病情紧急,很多人就迫于无奈从黄牛手中买挂号单。正是因为黄牛看到了这种供需关系的紧张,从中找到了商机,他们雇人排队挂号,然后再以高价转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是最讲究效率和公平的,市场会把物品分配给那些珍视这些物品价值的人,而衡量价值的标准当然是谁出钱多,谁就更需要它。那些买黄牛票的人,说明他们病情紧急,最需要挂号单;那些不舍得花钱还一直排队的人,说明他们的病情都还没严重到某种程度,还可以等待。
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那些病情严重的人,可能没有钱买黄牛票号,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造成了不平等。
“先到先得”的排队伦理有一种平等主义的诉求,它要求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为了某个目的而不考虑特权和经济实力。而“花钱即得”的市场原理恰好相反,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东西,这种行为不但对穷人不公平,而且很容易变成一种腐败行为,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
金钱会腐蚀我们的生活
什么叫金钱会腐蚀我们的生活呢?意思是金钱让很多有意义事变得不再有意义了。
在桑德尔看来,把钱花在不对的地方,买了不属于商品的东西,就会对物品产生腐蚀作用,让原本好的东西变得不那么好了。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花钱让他读书做家务,书读了家务也做了,但丧失了阅读与劳动的乐趣与意义;花钱进了某个名牌大学,因为不是靠真正的实力,那种努力的荣耀感和收获感就大大降低了。这就是金钱对我们的腐蚀作用。
两位经济学家做过这方面的一个实验。他们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去募捐。他们给第一组学生做了一个演讲动员,给他们讲慈善事业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去募捐。他们给第二组和第三组学生不仅做了同样的演讲动员,而且还根据这些学生筹集的捐款数额,给他们金钱的奖励:第二组的奖励少一点,第三组的奖励多一点。
结果筹集捐款数额最多的是哪一组呢?答案是第一组,无酬劳的学生筹集的捐款要比那些获得奖励的两组做得都好。其次是第三组,就是奖励较多的那一组,最后是第二组。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呢?第一个寓意就是,金钱确实能激励人们工作。因为第三组学生筹集的捐款比第二组多。但是,我们也会很好奇,为什么这两组有奖励的学生会落后于无酬劳的第一组呢?这是因为付钱让学生去做好事,改变了筹集捐款这件事的性质。在有现金奖励的情况下,挨家挨户筹集捐款已经不完全是在履行一种公民职责,更多像是为了赚取奖金。金钱激励措施把一种充满公共精神的活动变成了一份挣钱的工作。
这种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一些幼儿园遇到在放学后很多父母来接孩子迟到的情况,这样就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幼儿园的很多工作人员不能准时下班。为了制止这种情况,幼儿园开始对迟到的家长处以罚金,想以此来杜绝这种情况。
然而结果却是迟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呢?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这种引入金钱惩罚的机制的做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规范。之前呢,家长会因为迟到而内疚,因为他们给老师带来了麻烦。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把这种惩罚看做是一项付了钱的服务。看成一项费用。
幼儿园这个故事后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当过去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园取消了原来罚款的做法,结果呢,迟接孩子的父母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数量。这就说明,一旦金钱腐蚀了这些父母准时接孩子的道德义务,那么事实证明原有的责任感是很难得到恢复的。
上面的这两个例子,都声明了一个道理,钱在很多时候会腐蚀我们的生活,从道德层面看,也起到了反作用,不合理使用金钱会面临道德风险。
再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在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在当地超市工作的员工,有一天,他正在帮顾客送货,突然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根据这位员工的人寿保险单,保险公司为他的死亡赔偿了三十万美元。但是,结果出乎意料,这三十万美元没有给员工的妻子和孩子,反而给了这家超市,因为这家超市在先前为员工购买人寿保险的时候,把自己指定为受益人。员工的妻子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就把超市告上了法庭。她说,她丈夫每天都要为这家公司工作很长时间,还经常加班。为什么人死了,公司反而还能从他的死亡中受益呢,这也太不道德了。而且,无论是她,还是她丈夫,都对公司为她丈夫办理人寿保险这回事,毫不知情。这样的公司拿雇员的生命进行赌博,这种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这家超市是美国最大的超市,公司的发言人承认,公司确实为手下的几千名员工都买了人寿保险,但是他否认了这种做法是从员工的死亡中获益。他辩解说,首先,如果员工活着,我们会继续支付他的保险费用,这钱是公司出的。其次,我们在员工身上进行了相当大的投资,比如员工曾经接受过很多培训,而且在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的去世会对公司造成损失,重新雇人替代他,又需要投入新的成本。所以这笔保险费用是对公司的补偿。
超市的说法听上去似乎也有点道理,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很反感这种从员工死亡来获益的做法呢?它究竟错在哪里呢?简单地说,这种做法让人的生命毫无保障,也毫无安全感。既然员工的死亡可以让公司获益,那么压榨员工的理由就更充足了,每天让你加班、熬夜,不能休息。极端一点说,如果有一家即将破产的公司,他们通过加速让员工死亡的做法,制造各种意外,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一大笔钱,理论上说这也是可能的。但是想想就觉得可怕。还有另外一个道德上的理由,那就是公司对待员工的态度,用桑德尔的话说,“公司在制造使员工死亡比活着更有价值的情形中,实际上是使他们客体化了”。换句话说,公司把员工看成了一种商品期货,而不是雇员。员工对公司的价值原本是工作,但是现在,工作的人成为了毫无生命的投资品。
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在道德上扭曲的社会意识投资。而且这绝非一家公司的行为,不少世界500强公司都对员工进行了这样的病态投资,而几乎没有员工意识到他们的公司已经给他们标价了,就算他们退休或者被辞退,这样的保险单仍然有效,公司仍然还能受益。直到多年以后,美国政府才出台了一项法律,限制普通员工的这项保险业务,并且要求这项业务必须征得员工的同意才行。但是就算征得了员工同意,很多公司还是会利用各种福利和待遇方面的优惠政策,诱使员工签署保险单。
在这方面,各种死亡投资的项目层出不穷。比如,有人拿艾滋病患者赚钱,为艾滋病患者投保,在规定期限内死亡的,投资者可以有一笔收益;还有拿老人的寿命挣钱的,比如给如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投保,等老人死亡后,投资者收取死亡保险金;还有很多投资者拿名人的意外辞世投保,这种死亡赌注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就像电视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说的,谁知道我的保单所有者是华尔街的一家对冲基金,还是一名黑手党教父呢。
金钱在这些方面,都让人陷入了道德的漩涡。